搭建重症患者抢救平台,守好“最后关卡”
2019-02-23 05:22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151 次
高端的医疗设备,高水平医疗团队。
本报记者 褚思雨 通讯员 胡安国 周静在医院有一道“最后关卡”,每一个送到这里的病人,都徘徊在“鬼门关”。这里的医护人员,是患者生命最后的“守护神”,他们与死神赛跑,拼的是技术和责任心,这就是重症医学科。
作为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二病区的领头人,科室副主任屈峰正带领这支强有力的专业团队,用专业的医疗服务、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先进的医疗设备与时间赛跑,为更多生命护航。
精湛医术
为患者赢得生命
他们承担着严重创伤或大手术后患者的安全,对于某个脏器(包括心、脑、肺、肝、肾)急性功能衰竭或多脏器衰竭患者来说,或者经过抢救转危为安、或者生命受到摧毁性伤害,重症休克、败血症及中毒病人,脏器移植前后需监护和加强治疗者。
去年,一位患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患者被紧急转入重症医学科二病区,血液净化是治疗的一个关键环节。“血滤如果采取传统抗凝办法将面临极大的出血风险,一旦出现意外,患者可能有性命之忧。血滤不及时,也同样会使感染恶化,危及患者生命。”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二病区副主任、主任医师屈峰说,经过反复权衡,科室最终采用体外抗凝的新办法,避开出血风险对患者进行了血滤,并对治疗中出现的感染、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等重大风险进行一一化解治疗。一个多月后,通过科室人员的不懈努力,终于将患者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走进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二病区,里面充斥着密密麻麻的导管、种类繁多的医疗仪器和各种枯燥的仪器报警声。在这里,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二病区医护团队用精湛的医术,日复一日地组织着无数次惊心动魄的抢救,一次次将生命岌岌可危的病人从死神手中拯救过来。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二病区成立于2010年8月,开放总床位数达到24张,专家及医生护士近100余名,科室诊治范围涵盖了多发外伤、脑出血、脑梗死、主动脉夹层、中毒、重症肺炎、各类休克、冠脉搭桥术后、重症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他大手术术后等各种危重的急性可逆性疾病。
技术创新
守好生命“最后关卡”
“进入ICU的每一个病人的病因各不相同,但病情均有共同之处——他们都处于死亡的边缘。病人的生与死有时是瞬间的,这就意味着,ICU的医护人员不但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要过硬,还要反应果断、迅速,更要全面掌握多学科知识。”屈峰告诉记者,为应对各种突发状况,重症医学科二病区坚持每周业务学习,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科室在鲁西南率先开展PICCO监测、肺漂浮导管置入及监测等技术,在救治危重患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前不久,长期卧床的肖爷爷被诊断为重症肺炎、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转入重症医学科时已经出现呼吸衰竭,生命极度垂危。在进行气管插管后,由呼吸治疗师密切关注呼吸机的各项参数,随时监测调整呼吸治疗的方案,并根据肖爷爷肺部感染情况,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为老人翻身拍背、体位引流排痰;帮肖爷爷带着呼吸机下床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肖爷爷拔除气管插管,恢复自主呼吸。
2012年,重症医学科二病区培养了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第一名呼吸治疗师,使该院成为山东省首家拥有呼吸治疗师的三级甲等医院。目前,重症医学科二病区共有5名呼吸治疗师,由呼吸治疗师承担呼吸衰竭患者的机械通气、气道管理、肺部物理治疗、肺康复的综合ICU。同时购置了鲁西南首台高流量呼吸治疗仪,极大提升了医院呼吸治疗水平。
不仅如此,科室还配备了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PICCO PLUS单机、飞利浦PICCO监护仪,指导休克患者的滴定式治疗;利用床旁血滤机开展多种模式血液净化治疗;配备哈美顿C3呼吸机,PB840呼吸机,PB760呼吸机,BIPAP无创呼吸机,费雪派克经鼻高流量呼吸治疗仪,V60无创呼吸机,进行呼吸衰竭治疗;配备纤维支气管镜、电子支气管镜共计5条,血气分析仪、除颤仪等先进医疗设备,进一步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真正起到了为专业科室保驾护航的作用,成为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疗安全的坚强后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2/02232W5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