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石漠化大地上的“土地
9年前,怀着对“彩云之南”的憧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毕业的王妍和丈夫来到西南林业大学任教。尽管当时每月1500元的工资让曾在北京领过高薪的夫妻俩有些失落,但他们仍然坚持了下来——“医治”这里大片的石漠化土地。
云南山美水美,但云南也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118个县(市、区)不同程度存在岩溶分布。岩溶地区石漠化是云南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影响着长江、珠江、澜沧江等重要河流的生态安全,成为当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灾害之源、贫困之因、落后之根”。
“石漠化是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形式,被称为‘土地癌症’,云南的石漠化治理风险高,任务重,面临严峻考验。”王妍说。
多年来,王妍和研究人员沿着丽江、大理、曲靖等地,作了大量石漠化恢复的基础研究。“石漠化地区的土壤层很薄,水土流失严重,我们的任务就是成土、保土,找适合的植被护土。”
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在云南丘北县普者黑流域约390平方公里、27个监测点位,她和研究生常常要在3天时间里,将每个点位检测完。
过去,一些村不通公路,他们要在风沙漫天的土路上走五六公里。自己背着暖水瓶和方便面,泡方便面时得找一个避风的小沙丘,迅速将面吃下去。否则,一阵风刮来,面里全是沙子。
但王妍从没觉得自己的工作有多苦,“学校里的老一辈科研人员吃得苦比我们多得多”。每当说起西南林业大学的李乡旺教授,王妍总是无限的崇敬。
曾任校图书馆馆长的李乡旺,退休之后和他的夫人陆素娟在几乎没有科研经费的情况下,背着一个水壶、一个挎包、戴着一顶草帽,奔波在滇东南大山深处。
从事石漠化研究18年来,夫妇二人带领研究团队,经过耐旱性、耐寒性生理指标测定及植物解剖学的研究,积累了1万多个可靠的实验数据,从50多个树种中筛选出白枪杆、湿地松、墨西哥柏等20多个树草种,为云南红河州的建水、开远、蒙自、弥勒等地80万亩的石头山披上了绿装,为云南的石漠化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
“每次下乡,李教授都是自己买车票坐大巴去到县上,干完一天的工作,为了给当地部门节约一晚的住宿费,他又自费购买当天晚上的车票坐大巴车连夜赶回来。”王妍深情地说,李老师已经78岁了,有严重的青光眼,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眼睛仅剩下一点视力。但他至今仍然带着研究人员和学生奔波在大山里。
2016年,西南林业大学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联合组建了石漠化研究院(以下称“石漠化院”),这是李乡旺教授多年的夙愿。
作为云南省唯一一个石漠化研究的专门机构,石漠化院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石漠生态系统的规律性和特殊性”以及“石漠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机制”。担任副院长的王妍与李乡旺共同承担了“岩溶石漠生态系统修复与绿色产业发展研究”。
王妍解释说,这项研究是在系统攻克石漠化治理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和推广应用的基础上,探索构建适宜于石漠化地区的生态产业链,提出合理的绿色发展方式、发展适度的绿色产业模式,以实现石漠化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
“这些年云南石漠化情况总体趋势向好。以5年为一个监测周期,跟2012年相比,云南每5年石漠化土地面积大约减少1万两万公顷。”王妍分析说,石漠化面积减少的原因主要得益于国家重点工程的推进、林业改革的深化、石漠化治理力度加大,以及农村能源结构的改善和农业技术措施的应用等。
但是,由于云南石漠化分布广、程度深、危害重,岩溶地区生态状况依然十分脆弱,“要使岩溶地区的生态显著改善,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石漠化防治任务依然艰巨”。
多年来,王妍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林业行业标准两项,出版学术专著7部,以她为核心成员组建的“岩溶石漠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与修复科研团队”获批云南省科技创新团队。
尽管不少人认为王妍当初留在北京工作,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但王妍觉得云南是她热爱的地方,更何况“石漠化治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2/022I535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