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医药也这么大起大落

2019-03-06 07:46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186 次

  2018年对于医药粉来说应该是会被铭记的一年,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医药投资者都能感受到冰与火的双重刺激,用成语来形容的话——

  上半年:“医”鸣惊人

  上半年受国家多项创新激励政策、消费升级及医疗服务提价等利好消息面带动,医药股逆市上涨。

  下半年:“医”塌糊涂

  下半年从9月开始传出风声的全国试点带量采购,期间医药行业多次下挫,到12月初最终公布中标结果出乎市场意料,继续下跌至今……

  所谓越挫越勇,就是挫折经历得多了,多到曾经有同样惨烈的案例参照,可能就不那么失落迷茫,甚至还能重燃信心。别看现在的带量采购政策大刀阔斧的,砍起药价来毫不留情,其实早在8年前就有个beta版,那时叫“双信封制”,在当时也是引起了轩然大波,药企重伤一片。

  今天笔者就以史为鉴,跟大家分享下2010年到2013年医药行业在“双信封制”引导下的变迁,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何为双信封制?

  双信封制度即“双信封”的招标制度,即在编制标书时会分别编制经济技术标书和商务标书,企业同时投两份标书,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择低价者中标。

  听起来和带量采购政策的作用很相似:为了让药品降价,为了让老百姓都用得起药。

  双信封制如何影响医药行业?

  2010年上半年,新医改三年行动计划医保放量促成的医药牛市还在继续中,当时的医药行情还处于一片祥和之中。

  2010年8月开始,全国多地先后探索了以双信封制为核心的药品采购模式,平均降价幅度几乎过半。

  2010年11月,56号文出台,意在将双信封制推广至全国,药价下行压力宛如一块巨石,沉重地压在2011年的医药行业走势上。从这以后至2012年1月的一年多,申万医药生物指数下跌超过了40%。

  上图是申万医药生物指数和沪深300的走势对比,虽然现在看2010-2012年的走势在整个历史走势上看似不痛不痒,但请注意,双信封制度实施后的一年,医药生物指数下跌了超过40%,而从2018年的最高点受带量采购影响、至今的近一年时间里,也跌去了40%左右,这两回的杀伤力可谓相似。

  2012年1月前后,一系列医药产业利好政策推出,为双信封制开启了“质价并行”的转变之路,各地药品采购政策趋于温和化,原先被双信封制按在地板上摩擦的医药板块,2012全年转而走强,并在2013年持续发力。

  作为Beta版药品采购端保质控费手段,双信封制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双维度招标评判过于主观、“重价轻质”、“劣币逐良币”等等,也受到了不少争议。但双信封制度确实在当时的药品控费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大普药”整体降价显著,相当一部分低性价比的的药品淘汰出局等等,行业整体得到了清洁与进化。

  医药板块经过一波三折,最终也算是涅槃重生了。

  重点来了,何为带量采购?

  在实行药品降价、医保控费的道路上,双信封制只是一个beta版,而带量采购就是双信封制的延续和升级。

  这一轮带量采购,充分吸取了以往双信封制降价采购过程中“重价轻质”的教训,将一致性评价作为质量评判的及格线;核心是“量”,先明确采购量,才能让企业规划相应的生产,让降价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概括起来的话,两者的差别是——

  双信封制:在保证药品质量的前提下压低价格,“质”与“价”笼统地双管齐下;

  带量采购:用一致性评价保证了“质”,用确定的“量”平衡好了“质”与“价”的关系。

  此番带量采购的11个试点城市遍布全国,且中标结果降价幅度出乎意料,市场反应相当强烈,众多医药粉哭晕在厕所。

  不可否认的是,降价对于企业当下的产品利润确实是一道重击,但也是一场良币驱逐劣币的战斗,带量采购也会成为企业转型创新的“催化剂”。这正像当年的双信封制,重新整合了“大普药”,利润空间的下降使得低性价比的药品淘汰出局,也使得质量有保证、能够规模化生产的企业脱颖而出。

  ——这其中不变的,是产业升级的主题。

  医药是一个成长性行业,每一个低谷,皆是向上的开端,压力终将成为新的动力。

本文标题:上一次医药也这么大起大落 - 健康新闻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0Aa9201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