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对话葛均波院士:“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动医疗资源加速融合

2019-03-07 18:32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81 次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长三角城市群的医疗资源正加速融合。”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在两会期间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提出,为整合不同区域医疗资源、共同提升医疗水平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过去一年,来自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三省一市的30多座城市的上百家医院自发组建了发展联盟,葛均波也担任了心血管联盟的“盟主”。

  去年年底,葛均波还开始兼任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下称:中科大一附医)的院长,并被称作“长三角院长”。今年两会,葛均波把这些履新经历和思考浓缩成了5份提案,其中最受关注的是一份关于“健康扶贫”的提案。

  15年的差距有望在三至五年缩小

  在中科大一附医履新三个月来,葛均波仔细分析了该院医疗团队的构成,发现安徽的医疗资源与江浙沪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当地的骨干医生也都是我这个年龄段,他们为当地老百姓看病做出重要的贡献,但是一半以上的学科带头人还都是本科学历,在中山医院,学科带头人都是博导,从博士成长为博导这当中可能有15年左右的时间。”葛均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安徽省,大约有22%的病人到外地求医问药。这种异地问诊的现象在中国尤为突出,主要是因为医疗资源的不均衡。“在美国很少人会从洛杉矶跑到波士顿看病,因为东西部的医疗水平没有差别。”葛均波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但在中国,当地好医生的稀缺,导致不少得了疑难杂症的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或者只能前往上海等大城市寻医问药,这又加大了患者的负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现象在不少经济相对不发达省市很常见。”

  在这样的背景下,葛均波去年接受了中科大校长包信和院士的邀请,兼任中科大一附医的院长,开始长期的两地奔波。现在他每周日下午都会准时参加院长视频会议,每月要坐高铁去合肥,做一些手术演示,加速“一体化”的构想尽早落地。葛均波认为,借助中科大强大的科学院的背景资源,未来三到五年,他领导的中科大一附医在当地人才建设方面就会有很大的进步。“我们更多有机会可以带研究生,并指导他们在更高的平台上发表学术文章,相信未来三到五年内,会有很大的进步。”葛均波说道。

  在他看来,能不能建设一支好的医疗队伍,取决于人才引进和自身培养两者相结合。葛均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已经讲了多年要培养医学人才,但实际做起来并不容易。到底是派遣医生到当地会诊,还是花更多钱去挖人才、或者是自己培养人才?我们觉得虽然培养人才要花时间,但是人才是最根本的,还是要坚持在当地培养人才。”

  为了不浪费医学人才的培养,形成有效的人才到医院的过渡,葛均波还提出建议完善医教协同的机制。相比国外医学毕业生人才资源的利用,中国有大量的医学院人才流失到制药公司或者销售等领域,并没有流入医院。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50多万医学毕业生,真正进入医院工作的不足一半,这令原本就稀缺的医疗人才更加捉襟见肘。

  上海提升医学实力应向高层次精细化发展

  葛均波表示,上海正在努力建设国际医疗中心,这将更好地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葛均波指出,作为医疗水平已经能够赶超全球水平的上海,国际医疗中心建设更大的意义是为了提高上海国际医学的国际竞争力,科研实力和高新技术。

  “尤其是在高层次的科研、危重病引领学术等方面上海应发挥领头作用。”葛均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们建立国际医疗中心,不单单是说床位多,精细化方面的提升才能代表科研实力。”

  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身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的葛均波指出,对于如何完善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工作,心血管疾病的防控是一项系统化工程,由于各地的医疗水平发展不一,需要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案。总体而言,政府投入、行业有创新管理模式、医疗工作和资源下沉是不可或缺的。

  去年12月,世界心脏联盟(WHF)换届选举,葛均波当选为WHF常务理事,这也是该组织历史上首次有中国科学家担任常务理事。葛均波正在致力于全国胸痛中心的建设。在提到未来胸痛中心的发展时,葛均波表示:“需要用数据来不断完善胸痛中心建设的各个环节,在加强院内诊疗的同时,提升院前预防和院后康复管理能力。”

本文标题:两会对话葛均波院士:“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动医疗资源加速融合 - 健康新闻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0M362201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