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涨幅惊人!怪现象亟需破除
近期,根据多方公开报道显示,不少药品以原料药、人工成本、包材价格上涨为理由,纷纷提高药品价格。经过调研发现,不少医院甚至出现了药物短缺的情况,进而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安全。当前,药品行业可谓乱象重生,涨价、短缺、垄断等现象亟需解决。
药品市场乱象重生
对于药品涨价现象,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从新京报制作的短视频【多种常用药价格猛涨 有药品三年涨幅高达600%】的内容中了解到,“一些常用药近年来持续跳涨,从2015年到2018年底,有些药品涨幅高达600%。近两年,多家药企陆续宣布上调产品价格,调整幅度在2.5%到30%间不等。据了解,心绞痛常用药硝酸甘油原价约4.5元/100片,上涨1倍至10倍多,且很难买到。”
对此,网友A表示,“有些常用药,实在是太便宜。所以经常断货。稳定供应也需要支付对价。”此外,网友B表示,“进口辉瑞产的硝酸甘油要398……如果不涨价可能会停产,只能买进口的话,还是涨价吧。”
一些药品价格便宜,利润低,外加药品需要量不大,尤其一些罕见病用药,对于这种类型的药品,很多药厂可能会选择停产。
天士力资本医药投资部副总经理吴宏忠告诉贝壳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是国家注重环保,导致一些小型化工企业关停,造成原料短缺。二是这些药物原本是小众市场,未形成良性竞争,一些不良商人控制了源头,形成垄断,导致价格上升。三是一些常用药物由于国家政策,价格一直很低,涨价是厂家为了更好生存的必然措施。要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必须要合理引导,保证厂家的利益,同时严打非法投机垄断。
百诺医药高管表示,涨价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药企做一致性评价,这块费用很大;其次无论是原料药还是制剂,国家标准大幅提高,监管愈加严格,相关成本也在增加;环保持续高压态势,环保成本也在增加,在环保和合规的压力下,有些药品形成了垄断,这是市场行为,垄断的结果就要取得垄断高利润。所谓短缺是那些毛利少的品种,企业算下来挣不了几个钱,还在做一致性评价,干脆就放弃了。
据悉,2015年之后,药品不再由政府定价了,原来药品价格由发改委管,包括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管理,后来除了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还延用国家药品定价机制之外,其他药品定价都是市场行为。虽说价格由市场经济决定,但是却出现了诸多不可控的药品涨价,短缺,垄断等怪现象。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一部分是出于市场经济规律,而一部分是属于药企,中间商等恶意行为。
无独有偶,药品涨价现象在其他国家也存在。新年伊始,美国新一轮药品涨价就悄然来袭。根据Rx Saving Solutions一项分析显示,1月2日,美国30余家制药商提高了数百种药品的价格,平均增幅约6%。其中,艾尔建称其提高了51种药品的价格。其中,超半数提价近10%。
此外,英国Hikma制药公司药价涨幅较大,今年起,Hikma旗下止痛药价格在美国上涨10%,麻醉用氯胺酮价格上涨20%,降血压药价格上涨30%。而葛兰素史克也对旗下36种药品上调了价格,但涨幅均未超过3%。辉瑞去年发布公告称,将于今年1月中旬提高美国市场41种药品价格。其中,3种药品上涨3%,1种上涨9%,其他37种增幅均在5%左右。诺华则计划在1月提高超过30种药品价格,上涨幅度在4.5%-9.9%之间,包括多发性硬化症药物Gilenya、银屑病药物Cosentyx,以及白血病药物Tasigna等。
近日,IDEA的CEO Mike Rea在Endpts发表一篇文章统计过去5年上市新药的赢利情况。2013-2017年FDA批准了217款新药、平均每款成本近60亿美元,但只有6个新药在这5年累积销售达到60亿(收回成本)、只有24款在2017年销售超过10亿美元。当然这里面很多药物还没有达到峰值销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绝大多数上市新药没有赢利能力,这可能是药价上涨的根源所在。
药品盈利能力差,将会导致药企放弃该药物的生产,着重发力回报大的药品,进而导致药品短缺。此外,由于药品生产的某些原材料短缺也会导致下游药企无法生产药品,然而,部分药品的某些原材料生产商只有一到两家企业生产,容易造成药品垄断。当然,也有一些药企恶意垄断,待价而沽。
据了解,一家医院工作人员表示,医院经常出现临床常用低价药缺货的现象,有时部分甚至药品买不到,是因为厂里宁愿囤积不发货等待调价。例如,强心药西地兰因为原料涨价,制剂缺货了很久,后来价格上调后供货稳定。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0b535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