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委员:减税降费 把政策贯彻好、实施好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0日讯 今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做客中国经济网中经在线访谈特别节目,就减税降费的话题展开交流。>>点击进入专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做客中国经济网中经在线访谈特别节目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相成/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张相成/摄
减税降费为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创造条件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定下的1.1万亿元减税降费任务,已在当年年内超额完成。落实情况显示,2018年全年共为企业和个人减税降费1.3万亿元,刘尚希委员表示这个成绩来之不易。
“如果没有这1.3万亿的减税降费,可以肯定的是2018年GDP增长不会达到6.6%。没有这1.3万亿的减税降费,会影响就业的问题,之后就会影响企业的活力的问题。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就会更大。所以正是因为有了2018年大幅度的减税降费,才能有2018年的成绩。”刘尚希委员说。
降税率稳定预期 更有利于企业长远规划
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并举,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深化增值税改革,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确保主要行业税负明显降低;保持6%一档的税率不变,但通过采取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增加税收抵扣等配套措施,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继续向推进税率三档并两档、税制简化方向迈进。
对于今年的减税政策的特点,刘尚希委员说,“这一次的减税降费方案主要是从降税率来实施减税降费,这更加有利于稳定预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降税率更具有稳定性、透明性,企业就会根据下降的税率来做规划,在研发、创新、投资方面做打算。”
刘尚希委员谈到,“如果说不是通过大幅度地降低税率来减税的话,这个就有不确定性,而且这些政策还要通过你自己去找,你才可能去享受相应的这些优惠政策。这样实施成本比较高,而且在税基方面实行优惠,这个往往有期限,这种情况下企业长期的稳定预期就难以形成。所以通过大幅度地下调税率,企业的预期形成了,尤其是长期预期就能得到改善。企业就可以从长远来考虑问题,安排好它的战略、投资、研发等等。”
在减税与保障公共服务支出之间寻求平衡
对于当前仍有“减税的力度还不够大”的说法,刘尚希委员说,“其实税收就是公共服务的成本,要提供更多的、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就要求有更多的税收,如果说没有这个税收的支撑,公共服务的提供上就会打折扣,所以我们不能单方面考虑问题。公共服务实际上跟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离不开公共服务的。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实际上都需要公共服务,大家也希望公共服务提供的是越多越好,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税收就要增加。”
但是,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不能更多地加重企业的负担,需要掌握好力度。刘尚希委员表示,“我们既要提供公共服务。同时又要减税,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共同发力,比如说让国际金融机构、央企增加一些利润上缴,同时也压缩一般性支出,尤其是‘三公经费’,来解决减税的缺口。同时,税收要优先保障教育、医保、医疗这些重点支出。通过优化支出结构的方式,在既要减税、又要保证重点支出的情况下来实现平衡。”
个人涉税信息整合需要技术和体制双发力
今年1月1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简称“新个税法”)正式实施。在实施过程中也面临不少挑战。刘尚希委员说,“个税法修订以后,最重要的是实施,实施过程中主要在征管方面,比如说个人财产收入信息能不能真正搞清楚?这个对中国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还有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现在大家都踊跃地申报,申报了以后你这个信息是不是真实、准确、全面?事后怎么去核实?这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1110225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