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为医学健康插上腾飞双翼
第九届重大疾病防治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展板
第九届重大疾病防治科技创新高峰论坛
第九届重大疾病防治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展板
第九届重大疾病防治科技创新高峰论坛会场
落实《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第一批医工结合项目正式启动
11月17日至18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主办,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九届重大疾病防治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国内医疗机构、高校院所、企业等各领域代表齐聚北京,围绕国内外医学领域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及最新政策解读展开交流讨论,为北京医学研究发展建言献策。重大疾病防治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九届,以其“综合性、权威性、政策引导性”等特点,成为影响北京医学科技工作发展、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学术论坛,在北京地区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领域专家“剧透”健康行业前沿趋势
本届重大疾病防治科技创新高峰论坛以“医药协同助力健康科技北京”为主题,在开幕式和大会报告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0年)》, 还组织了“发挥医院溢出效应推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实践与落地”、“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共享与应用”、“临床试验质量与风险管理”等7个分论坛,邀请院士、国内外顶尖医学专家、北京地区各医院领导等共同参与研讨,为提高临床研究水平,促进临床研究成果产出和转化建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宁光在《智慧医疗下的糖尿病管理》主题演讲中指出,人工智能确确实实已经用到临床中,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要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场景掌握在医生手上。人工智能如果没有场景,根本不可能实现场景再造,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医生要把场景定义好、规范好,让它能够实现规律化和规模化,这样未来才可能真正实现人工智能化。
宁光同时强调了智慧医疗中大数据的重要性。他认为,优质数据缺乏、数据标准不统一在制约着智慧医疗前进的步伐,只有做到主观感觉客观化、客观现象数据化、纷杂数据标准化、不同数据比较化,就有可能真正实现所谓的精准医学,或者说智慧医疗。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在《临床医学科技创新与转化》的主题演讲报告中提出,科技创新带来新的机遇,政府也给予了大量的投入,医疗新的序曲在各个方面不断前进。不仅是3D打印,还有移动健康、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等行业对医疗事业整体的影响。多领域、跨学科融合,不仅可以改善患者就医服务体验,还能提高整体效益,如实时定位、室内导航对诊断和监测这一健康成本的不断下降。因此,任何相关、涉及到医学行业的发展,都会给医学创新提供新的平台和发展空间。
各领域专家的前沿观点为北京医药行业发展、大健康格局构建提供了参考和指导。未来论坛将继续集中展示和宣传北京医疗卫生领域科技布局及阶段性成果,成为宣传和落实“行动计划”,提升北京医学研究能力和水平,同时支撑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打造成医疗卫生领域的国际品牌会议,提升北京医学在国际的影响力。
医药健康资源优势“领跑”重大疾病治疗
经过多年发展,北京在生命科学与健康领域形成了明显的资源优势,其科技、人才、临床、政策服务等方面高度富集,不仅居全国前列,而且与美国硅谷和波士顿、英国伦敦、日本东京和大阪等国际医药发达地区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
北京拥有全国最多的生命科学领域国家级科研院所、实验平台。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70多家国内知名的高校院所;6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9家国家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北京协和医院转化医学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转化医学中心等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均坐落在北京。这些国家级机构使北京在生命科学与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全国每年40%的生命科学成果诞生于北京。此外,在生命科学领域,北京市拥有重点实验室163家、工程技术中心48家,占全市各领域比重之首。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11104T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