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医生邓党华的援非故事

2019-03-11 06:26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127 次

  国家一声号召,他立刻报名参加援非医疗队。他和队员用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赢得了非洲人民的赞许。一次援非,终生难忘,不仅让他实现了自我价值,也让他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近日,记者在宜丰县人民医院采访了援非归来的邓党华医生。

  克服困难执行援外医疗任务

  1971年出生的邓党华是抚州市临川人,系宜丰县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从医以来,邓党华致力为病人解除痛苦,医术高超、待人和蔼,是人人称赞的好医生。

  2015年底,得知国家正在招募援外医疗队员,邓党华主动报名参加。经组织考核选拔、培训及考试,2016年10月25日,邓党华成为江西省第22批援非医生之一,前往非洲突尼斯梅德宁省级医院——布尔吉巴阿比医院执行为期两年的援外医疗任务。

  从南昌飞上海,再从上海飞阿联酋,又从阿联酋马不停蹄地飞往突尼斯,近40个小时的空中“飞人”经历给第一次坐飞机的邓党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于长时间坐在狭小的座位上,到达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市时,他的脚都肿了。 在突尼斯市稍事休整,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就出发前往布尔吉巴阿比医院。布尔吉巴阿比医院距离突尼斯市有近7个小时的车程。虽然出发前大家对这个地方有了一些了解,但真正踏上这片土地,他们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汽车开了半个小时,一路上看不到几个人,而且越开越荒凉。”邓党华向记者描述当时他们看到的场景。 当地医院的工作程序和国内有些不一样,病人到医院后,首先到急诊科就诊,然后由急诊科通知相关科室医生会诊。虽然出国前大家经过了半年多的法语培训,但还是遇到不少问题。

  邓党华说:“那时我们最怕的就是接电话,因为电话一接通,对方语速太快我们根本听不懂。后来我们想了一个笨方法,就是直接过去,到现场听他们慢慢说,听不懂的单词用本子记下来,然后查翻译助手,慢慢地理解他们的意思。”

  邓党华说,沟通不畅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因为一起上班的还有来自东欧一些国家的医生。大家业务水平差不多,但东欧一些国家的医生可以自如地和患者交流,如果中国医疗队的队员不解决语言沟通上的障碍,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和恢复,还会影响中国医疗队的声誉。 于是,邓党华和队友们天天背单词、记单词,导致有点走火入魔,有时做梦都在背法语单词。 根据工作安排,邓党华和队员王志彪同在普外科。除了每天正常上班,他们每周还要完成4~5台手术,值一个通宵班。 2016年12月的一天晚上,邓党华和王志彪完成了一天的工作乘车赶回驻地,不料途中发生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当时车上共有3人,驾驶员和坐在后排的邓党华并无大碍,但坐在副驾驶座上的王志彪被撞得轻微脑震荡,腰椎骨折。

  因为当地的医疗条件有限,王志彪被送回国内接受进一步的治疗。此后,原本由两个人完成的任务全压在了邓党华一个人身上。 邓党华说:“我经常一天要做七八台手术,中午过后都下不了班,要到下午3点才能吃上中饭。”

  邓党华的妻子刘煜平在一旁心疼地说道:“我老公原来比较胖,和他视频时,我发现他的下巴都尖了,特别担心他。”

  布尔吉巴阿比医院距离驻地有半个小时的车程。因为身处他乡,平时除了协助后勤人员种种菜之外,大家都会在医院里,每天晚上直到确定没事了,才会赶回驻地。长时间、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加上饮食和作息没有规律,让邓党华尿结石的旧病复发了。一天,正在做手术的他突然腹部剧烈疼痛,打了很多止痛针都没用。后来突方医生建议他做手术,在体内放一个双接管。 要是在国内,像这样的尿结石手术是非常普通的,放个双接管后直接将结石取出,然后就没事了。可在缺医少药的非洲,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当地的医院竟然连取石钳都没有。 中国医疗队的队长将此事向组织汇报,经过协调,有关部门从国内买了一把取石钳寄到了突尼斯。经过第二次手术,邓党华的病被治愈了。

  救死扶伤搭建中非友谊桥梁

  手术后没有休息多久,邓党华又重新站上了手术台。在一次长达7个小时的手术中,他将一名叫尼乍河的突尼斯男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不仅为祖国争光,还收获了一段钢铁般的友谊。

  邓党华回忆道:当时尼乍河的左叶肝被撞得稀烂,12指肠也破裂了,非常危险。因为大出血,病人处于休克状态。 邓党华争分夺秒,一个人做了7个小时的手术,最终把尼乍河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本文标题:宜春:医生邓党华的援非故事 - 健康新闻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1110522201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