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河走来,海派中医怎样弘扬发展
近日,讲述“孟河医派”传人闯荡上海滩故事的电视剧《老中医》在央视热播。“吴中名医甲天下,孟河名医冠吴中。”一度风靡全国的孟河医派,是明末清初缘起于江苏常州孟河的一大医学流派。这支声名赫赫的医派与海派中医有哪些千丝万缕的关联?而今海派中医流派又有怎样的弘扬与发展?近日,记者采访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及相关专家求解。
起源武进,清代显赫一时
据史料记载,孟河医派源于明末清初江苏武进一个小镇,尤以近代江苏武进孟河走出的四大中医名家(费、马、丁、巢)更为著名。这支医派以高深的学术造诣、丰富的临床经验、灵活的诊疗方法以及众多名医名家,在我国近代中医药发展史上产生较大影响。
孟河当地中医盛行时,百余户小村庄里,仅中药铺就有十几家。清咸丰时期,孟河医名大振,远近求医者慕名而至,门前时常舟楫相接,因医药业发达而成为一个繁盛地区。
以四大名家之一的费伯雄为例,这位大家是近代治虚劳专家。1865年他完成了《医方论》,对清代汪昂所著《医方集解》中若干方剂的弊病作了批评。道光年间费伯雄还曾两度应召入宫,先后治疗皇太后肺痈、道光皇帝失音症,均取得显著效果,由此获道光赐匾额和联幅,被称道“是活国手”。
马培之(字文植)以“脉理精细”“能述病源”著称,曾应诏进宫,为慈禧太后治病,因疗效显著,皇族称“所拟医方甚佳”“外来医生以马文植为最”。其他皇亲纷纷要其诊疗,他多次请求回孟河均未得允许。
巢崇山以擅长内外两科著称,尤以外科为精。“刀圭之术尤为独到,能以刀针手法治疗肠痈,多应验如神。”
丁甘仁则不仅医术好,且乐善好施,对病者不论贫富,一视同仁。孙中山曾以大总统的名义,赠以“博施济众”金字匾额,以示表扬。
改变传统,开创学堂式传授
源于江南的孟河医派非但悬壶济世、普度众生,更为中医医学教育奠定丰厚基石。记者查阅资料发现:马培之强调外症不能只着眼于局部,要内外兼治。除了使用古代各种丸、散、膏、丹等从内而治之外,还用刀针相结合,内外并举,具有辩证施治的整体思想,世人称其“以外科见长而由内科成名”,所著的《外科医薪集》亦是我国近百年来甚受欢迎的外科临床专书。
至于海派中医流派的扎根与传承,更与孟河医派紧密相连。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张怀琼说,当年四位名医大家走出武进来到上海,办医馆、办中医学校,首创中医教育,为江南中医学的繁盛和中医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以孟河医派佼佼者丁甘仁为例,他开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医学院前身),改变了中医传统师承单一模式,开启了中医药院校教育培养模式,为上海名医名师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初,上海已成为国内中医药繁荣、名医大家云集的地域之一。
时至今日,以丁甘仁始创的丁氏内科早已“开枝散叶”。在《海派中医流派传略图录》中,起源于丁氏内科的流派分支多达12支,分别是严苍山、张伯臾、童少伯、徐嵩年、黄文东、韩哲仙、丁甘仁、裘沛然、秦伯未、章次公、陈存仁、程门雪等,其中不乏全国名老中医。
海纳百川,中医药与时俱进
张怀琼说,解放之初上海云集大批中医传人,历经几代,形成独具上海特色的“海派中医流派”,包括丁氏内科在内的各大流派相互取长补短、百花齐放,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统计显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海派中医鼎盛时期,上海各种中医流派达50余家,至今业界流传的伤科八大家、妇科八大家、陆氏针灸、顾氏外科等均在当时发展而起。
国医大师裘沛然曾表示,“古往今来中医分为各种流派,海派中医能立稳脚跟并产生影响,就在于它属于‘无派之派’,海纳百川不拘一格,汲取了各家优势。”裘老同样是孟河医派弟子,他于1934年毕业于丁甘仁创立的上海中医学院,师从丁甘仁长孙丁济万。
全国名老中医张伯臾,于1923年毕业于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第三届)。张老65年行医生涯中,秉承并发展了丁氏内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他擅长治疗内科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当年在医界享有“国医”之称。而今,张伯臾入室弟子严世芸、郑平东、何立人、蒋梅先、潘朝曦等,也早已成为全国闻名的中医大家。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1110DH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