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刊财经】医保控费产业迎来历史性机遇

2019-03-16 18:49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140 次

  在中国,“医保控费”并非一个新鲜事,A股上市公司海虹控股(000503)(现更名为国新健康)在2009年就开始携手美国ESI集团将PBM(药品福利管理)业务引入中国市场。但是,从海虹控股的历史业绩看,亏损基本是家常便饭,从这或许能直观感受到医保控费在中国的艰辛历程。

  从资本市场的市值看,截至2019年3月8日收盘,国新健康的市值仅为171亿市值,相比美国同类公司中市值超过1.5万亿的联合健康来讲,国新健康显得渺小而又寒酸。不过,联合健康的股价是随着美国医改“创新+控费”模式的不断推进,才从最低的7美分慢慢上涨到2018年12月份的最高价287.94美元,其间最大涨幅4113倍。

  时势催生医保控费大机遇

  回望中国,随着掌管资金的强势婆婆“医保局”的成立、带量采购等政策的实施,我们可以隐隐约约嗅到中国大健康产业“创新+控费”模式推行过程中的牛市味道。

  特别是在2018年5月31日,国家医疗保障局正式挂牌,新医保局将人社部、卫计委、民政部的相关权力集为一体,形成一个超级权力部门,以解决中国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与支出短缺的矛盾,解决医疗过程当中的不合理乱象以及不合理支出等矛盾。

  随后,2018年12月20日,国家医保局权威发布了《关于申报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的通知》,高度重视推进按DRGS付费试点,从医疗费用的支出看,很明显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医保资金的收入增幅在降低,而支出增幅在提高,医保资金已经捉襟见肘,只能靠财政对医保不断增加的转移支出,才能维持好这个医保资金池。

  为维护好池子,医保局在2018年4季度,就联合多部门开展打击欺诈骗取医疗保障基金专项行动,共追回医保资金10.08亿元,同时,持续高压限制辅助用药的使用,在今年3月份即将落地“4+7”带量采购政策,对高高在上的药价实施管控。另外,为实施更有力的监管,在2019年2月26日,医保局发文,明确提出积极引入信息技术服务机构、商业保险机构等第三方力量,参与基金监管工作,在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地区开展监管方式创新试点。这个提法,是第一次将第三方的信息技术服务机构囊括其中,参与基金监管工作。在可预见的未来,医保控费试点地区即将公布并加速推行,去抑制不断增长的不合理医保支出。而在这一过程中,控费企业作为第三方的信息技术机构,确实会得到集中的受惠。

  两强争霸

  目前,国内医保控费企业似已形成寡头垄断格局,国新健康和平安医保是未来市场的集大成者。

  对于医保控费企业而言,在此前几年,除现在的龙头企业国新健康和平安医保之外,一些知名的院内信息化企业也参与到了医保控费的业务环节当中,如卫宁健康、万达信息(300168)等。但是,从最近几次地方医保局招标的情况看,比如去年广州的开标,就只剩下广州中公网(国新健康的下属子公司)以及平安医保存在较强的竞争力,最终,国新健康凭借技术和服务得分,完美取胜。

  平安医保2018年做过一次融资,投后估值88亿美元(约600亿元人民币),平安医保公开宣称已累计为超过200个城市和8亿人口提供医保、商保管理服务,商保自动化运营网络接入超2000家医院,但真正医保控费的收入无法查询。而国新健康作为A股上市公司,其发展踪迹倒更可追寻。国新集团为践行国家控费战略,将国家战略嫁接于已在医保控费领域有所建树的海虹控股身上,在重组完成之前,国新集团动用了600人的团队,历时18个月对海虹进行了完整的竞调,于2017年底完成反向并购。并购完成后,国新健康成为服务和支撑国家医保、医疗和医药“三医联动”改革的国家战略践行者,成为健康医疗大数据服务领域的行业新龙头。

  2018年,国新健康处于投入期,虽然利润延续亏损,但公司订单总额在不断增加,应该说“控费”的中国商业模式已经成功落地。展望2019年及其未来几年,公司在掌握了“健康医疗大数据”(G端)这个入口之后,B端(医院、商保)、C端(支付结算、慢病管理)等收入和利润数据,将可能出现大幅度的增长,为公司的长足发展提供坚实动力。

  当然,“医保控费”在中国还属于新型商业模式的嫁接,会经历较多的市场不确定性和政策的干扰,同时,老的利益集团在“控费”模式下,也属于利益受损方,会不断阻碍“控费”的推行,给推行的过程带来较多的负面影响和不确定性。

本文标题:【红刊财经】医保控费产业迎来历史性机遇 - 健康新闻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1615541201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