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呼唤提质培优

2019-03-18 09:33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126 次

  医疗资源的核心是医学人才。即将走向临床的医学生,将承担起守护生命的神圣职责。如何培养更优秀的医学人才?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就这一问题建言献策。

  强化临床系统思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研究中心主任肖苒指出:“当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按照通识教育、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教育3个阶段来培养医学生,以学科为中心设置的课程相互独立,缺乏有机衔接。学生大多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对知识的吸收、运用。”

  肖苒介绍,20世纪80年代,美国进行医学教育改革,强调医疗实践教学的连续性,主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0年来,哈佛大学医学院开展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倡导以器官、系统、功能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对世界医学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应制定新的医学课程体系,从现代医学科学观出发,实现各基础学科之间的贯通以及基础与临床学科的渗透融合,以利于学生建立对人体健康和疾病整体性认识的知识体系。医学人文教育也应贯穿医学教育的整个阶段。”肖苒建议。

  “在临床培训环节,住培基地科室设置过度专科化,是造成学员缺乏系统思维的重要原因。这对全科、内科、普外科医师的培养影响最大。”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姚树坤以内科专业举例,“很多三级医院已极少设大内科病房,学员要到每个专科科室进行轮转,遇到的患者80%已经确诊,没有充分机会培养诊断思维。”

  临床实践要保质保量

  “临床实践必须保质保量地完成,这对于医学生胜任力养成最为关键。”姚树坤指出,“在临床医学本科第五年的实习环节中,学生应该在病床旁、在医院里;而现实中,大部分学生忙于准备考研或找工作。最宝贵的实习时间浪费了,专业型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也没能补上。”

  姚树坤介绍,在美国,医学生经过8年培养成为医学博士后再开始规培。规培的第一年,80%~90%的时间在病人身边,在高年资医师直接指导下高强度完成临床工作。早7时开始晚7时结束,全面学习临床知识,锻炼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应在本科医学生进行规培的第一年补上实习阶段,在专业型硕士(双轨制)的第一年设定实习环节。”姚树坤建议。

  肖苒指出,有的规培生大部分时间用于处理临床上的杂务,临床技能没有得到规范指导。她建议,在对培训基地进行常态化评估的基础上,增加飞行检查的频次。同时,鼓励学生提早接触临床实践,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招生量体裁衣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成效日渐显现,但各培训基地存在师资力量参差不齐的情况。”肖苒提出,必须严格执行规培带教老师的准入遴选制度,加快师资培训步伐,并建立相应考核标准。同时,积极推广相关信息化管理系统,统一记录住院医师的轮转计划以及培养情况,方便带教老师查询,管理者还可应用大数据分析培训质量。

  “培训基地必须把师资培养作为第一要务。可在各省建立示范培训基地,请美国医学教育专家定期实地指导,或派骨干教师到美国实地学习考察,再由示范基地指导、督查其他基地的师资队伍建设。”姚树坤建议。

  “近年来,国内大量地方医学院、中高职学校和民办医学院校,在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不够和区域医疗机构需求不明的情况下盲目扩招,根本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导致不少毕业生无法胜任工作或不能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拿出一组数据,“目前我国已有140多所医学院(不含中医院校),每年招生人数突破60万,医学本专科毕业生人数超过50万,而目前医疗机构每年招收医学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不足五成。”

  葛均波建议,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每年根据各地区医疗人才需求及医学教育资源状况,合理调整各区域医学院校招生规模及结构,对办学实力较强的医学院校鼓励扩充招生,对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过大或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和高等医学院校调减招生规模。同时,根据每年的医学院校及医疗机构相关统计数据,制定医学院校设置、区域布局、专业结构、招生规模、教学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计划,鼓励更多医学院校做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作。

  在葛均波看来,要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医疗人才质量,必须建立更合理的阶段性培养机制。根据医学学科发展规律,贯彻《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深化院校培养,并与毕业后教育相结合,规范培养路径。

本文标题:医学教育呼唤提质培优 - 健康新闻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1Q5D3201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