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这位医生追踪街坊长达6年,研究结果登上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
大洋网讯 来自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的教授何明光,在一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从广州市荔湾区进行社区筛查,对入选的889名临床试验受试者进行了长达六年追踪,日前,这项成果以题为《激光虹膜周切术预防房角关闭:一项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这是迄今为止我国眼科界第一篇在《柳叶刀》发表的原创性长文论著。
该研究指出,随访中发现这些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高危患者转变为青光眼的比例很低,因此不建议在高危患者中广泛使用预防性激光治疗,这项研究结果有望减少没有必要的手术治疗,降低卫生资源的投入。
何明光。图片来源中山大学官微
临床试验
对荔湾区50-70岁人群进行社区筛查
青光眼是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最常见的类型包括: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和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亚洲人群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高发群体,与开角型青光眼相比,闭角型青光眼对视力的损害更大,致盲率更高。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40岁以上、女性、特定眼部解剖特征如眼球前后径较短、眼前房深度较浅等。目前,我国有2800万闭角型青光眼的高危患者。按照医疗常规,这部分高危患者需要进行预防性激光手术。
何明光教授团队认为,为大量的“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的激光治疗,需要明确这种“常规”治疗方法对预防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生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而这些问题在既往的研究中一直没有得到完满的解答。
早在2003-2004年期间,何明光教授和英国Moorfields眼科医院和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Wilmer眼科医院的研究者合作,在广州完成了“荔湾眼病研究”,作为第一个在国外发表的青光眼流行病学研究,他们发现在50岁以上人群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病率达到1.5%,但是具有引起闭角型青光眼解剖特征的“高危患者”的比例达到10%。
在调研荔湾区50岁以上人群青光眼发病率基础上,该团队再次启动了一项为期6年的单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他们先对广州市荔湾区50-70岁人群进行社区筛查,最终从11991名筛查对象中入选了889名临床试验受试者。所有受试者均达到预定的双眼可疑原发性房角关闭入选标准。对受试者双眼进行随机分组,其中一眼分配至激光虹膜周边切开,作为干预组,对侧眼不进行治疗,作为对照。
3月13日,这项成果以题为《激光虹膜周切术预防房角关闭:一项单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在线发表,何明光教授和英国伦敦大学Paul Foster教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该论文的发表是青光眼研究的里程碑,是迄今为止我国眼科界第一篇在《柳叶刀》发表的原创性长文论著。
研究指出
不应对高危患者广泛使用预防性激光治疗
分组并进行激光治疗后,研究团队对受试者进行定期随访至72个月,以眼压升高、发生前房角粘连或急性青光眼发作作为主要结局指标。
研究发现在干预组,每1000眼*年中,主要结局指标发生率为4.19,而对照眼为7.97;风险比为0.53。其中,干预组出现19例主要结局指标,对照组出现36例主要结局指标;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显著差异。
虽然临床试验证实预防性激光治疗可以降低47%的主要结局指标的发生,但是由于主要结局指标本身的发生率极低,而且都以不会马上引起视力损伤的前房角粘连为主,因此,对于通过社区筛查找到的闭角型青光眼“高危患者”,研究结果提示,不应广泛使用预防性激光治疗。
目前,我国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防治重点在于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2014年公布的《我国原发性青光眼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指出,对于具有高发危险因素的个体,建议进行以医院为基础的机会性筛查。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以手术为主,而对于尚未出现青光眼视神经病变损害的病变早期患者,可选择包括激光周边虹膜切开术的治疗方式。
对于这次研究成果,何明光教授团队表示,这个临床实践的改变,可能会减少没有必要的手术治疗,降低卫生资源的投入。
知多D
这个广州医生跨国研究好犀利!
这不是何明光教授团队第一次在国际上发布重磅的临床研究成果。
2015年9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何明光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 IF35.289)上发表了近视预防文章。研究通过为期三年的随机对照研究,证明了户外活动作为简单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近视眼的发生,从而为近视眼防控提供了高水平的证据。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201G01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