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防护林40年的“绿色探索”

2019-03-21 10:28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53 次

  东北地区既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又是重要的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20世纪,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等省区受到土地沙化和沙漠东进的威胁。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东北防护林为东北地区筑起一道“绿色长城”,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技术探索东北西部建起绿色屏障

  吉林白城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1949年前,全市森林覆盖率仅为1.9%。近40年来,白城累计造林64.6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5.1%提高到目前的12%,荒漠化土地面积由106.5万公顷减少到69.5万公顷,有效地阻止了风沙大面积向吉林省中东部推进。

  南接白城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是多林省份的贫林地区,1977年全区森林覆盖率仅为4.6%。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齐齐哈尔市近40年间共完成三北工程造林1086.09万亩,工程投资13.88亿元,森林覆盖率提高至10.4%,沙化扩展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观。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多数旗县位于大兴安岭以西,生态环境脆弱,同时饱受来自蒙古高原的风沙侵害。鄂温克族自治旗在此环境下,经过五期建设,累计完成三北防护林工程任务203.6万亩,提高全旗森林覆盖率1.5个百分点。40年来,全旗累计治理流动(半固定、固定)沙地、退化荒地35.6万亩。

  防护林建成的背后,是各地造林人员对造林技术的不断探索。在品种选育方面,白城市培育出系列白城杨,改变了20世纪70年代种植乡土树种形成大面积“小老树”的局面;呼伦贝尔建成“三北”地区最重要的樟子松种源基地;齐齐哈尔研究樟子松嫁接红松技术,提前松塔结果时间。

  防护林工程建设科技含量同样重要。鄂温克旗先后与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内蒙古林科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呼伦贝尔市林研所等共同研究沙地治理技术和模式,先后发表《呼伦贝尔沙地治理布局及治理模式探讨》《鄂温克旗沙化草原植被及风蚀量监测研究》等研究成果。

  以“两行一带”造林为例,呼伦贝尔研究出造林行距为3米、株距为2米、每造两行林木间隔8米草带的造林方式。这样既符合造林技术规程,又为当地牧民预留了草场,能满足放牧需求,得到了广大牧民的肯定和支持。

  生态效益增强生活生产得到保护

  森林覆盖率的提升,首先得益的是当地的农业生产。据调查,目前齐齐哈尔市坡耕地泥土流失量减少77%,土壤肥力提高0.51%,土壤流失量每亩减少0.63吨,林网内风速平均降低38.9%,气温提高0.8至1.9℃,有效降雨次数增加2至3次,粮食产量提高15%,风蚀造成的“风剥地、撸籽粒”的现象已十分少见。

  在白城,荒漠化土地面积由106.5万公顷减少到69.5万公顷,50%以上的盐碱地得到了有效开发利用,彻底结束了“三刮四种”的历史。目前全市粮食年产量超过410万吨,是1978年以前的7倍以上,五个县(市、区)有三个成了国家商品粮基地,两个成为吉林省油料基地。

  畜牧业生产同样从防护林建设当中受益。鄂温克旗沙地治理有效保护了周边优良草牧场,大大提高了单位面积产草量,拉动了畜牧业的发展,为牧民带来了实惠。同时,改善了海拉尔航线下面的草原景观,提升了生态文明形象,为促进当地旅游发展和招商引资发挥了积极作用。

  大安市姜家甸草原是吉林省最后一块连片大草原,由于多种原因曾一度出现严重退化。几十年来,当地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草场改良、天然羊草保护、牧草良种等8大工程项目,建设草原水利设施覆盖面积1344公顷,建成羊草草地示范区1218公顷,成为国内草场改良生态治理的示范样板。

  东北防护林还改善了各地小气候,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据白城市气象部门观测,全市近4年降雨量每年都在400毫米以上,达到40年来最高水平。空气湿润度显著提升,城市优良天气指数可达335天。

  开拓生财渠道地方经济收益转好

  东北防护林建设的背后,更是林区转型的过程。40年来,各地积极探索种养殖产业,以解决当地居民再就业和增收困难的情况。随着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和林业产业的不断成熟,当地直接从林业发展中取得的经济收入也在不断增加,为居民增收提供了多元化渠道。

  位于大兴安岭东麓的扎兰屯市,本地雨水相对充足,又不受严寒和大风的影响。依托当地自然条件,扎兰屯市现种植榛子、沙果等经济林木,其中榛子林50万亩、沙果林20万亩。

本文标题:东北防护林40年的“绿色探索” - 中医中药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211PQ201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