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睡眠观察:梦乡里也有时代印记
新华社北京3月21日电题:国人睡眠观察:梦乡里也有时代印记
新华社记者屈婷、林苗苗
3月21日,第19个世界睡眠日。日前召开的2019中国睡眠大会上,一份睡眠指数调查显示:国人睡眠文化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追求“睡得暖和”,到市场经济时期的“睡得舒适”,再到互联网经济时代的“睡得健康”,不同代际群体的睡眠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越是年轻,睡得越晚、越无序”。
回顾历年睡眠日的主题,从“让孩子多睡一小时”到“美好睡眠,放飞梦想”,再到如今的“健康睡眠,益智护脑”,折射的是“梦乡”里的时代印记,记录的是睡眠对个人幸福和全民健康的呼唤。
习惯之变:从“蜂鸟”到“猫头鹰”
80后安徽打工者邢磊记得,在十几年前,结婚的新房里能有一床高高的席梦思床垫,让自己爸妈觉得面上“格外有光”。
如今,有了两个娃的他,正在为孩子选择乳胶、记忆棉,还是弹簧床垫而挑花了眼。
新华社在1990年5月17日曾播发一篇名为《消费者呼唤新商品》的报道,这样写道:“一位身高1.83米的银行职员,为了购买一床2米长的席梦思布置新房,连跑四家商场也未能如愿,因为各家经营的席梦思都只有1.9米长……”
这不是稀奇事。因为在那时,炕、棕榈、绷子、木板等硬床是主流,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睡眠产业分会会长姚吉庆说,当时商家大多是引进和模仿国外的弹簧床垫,还谈不上自主研发。
寝具在变,人们的睡眠习惯也在变。调查显示,50后大多是“早睡侠”,60后喜欢睡前泡脚,70后基本不赖床,80后普遍晚睡早起,90后夜生活最活跃,00后大多因情绪和学习压力而失眠。
调查的数据后面还隐藏着“忙碌的中国”。比如,在工作日里,仅有半数人可以保证7到8个小时睡眠,逾4成的人觉得“睡得不够”。70后、80后、90后的睡眠危机明显突出,但前两代人更多是晚睡早起的“蜂鸟”,后者则是晚睡晚起的“猫头鹰”。
理念之变:睡眠也是“生产力”
70后郝芳芳是北京某企业高管,睡觉一直很浅,但是一想到要去医院“五花大绑”地睡一夜去做检测,就一拖再拖。直到有一次,她开车睁着眼睡着了,发生了车祸,才下定决心去做检查。
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医学部睡眠医学中心主任韩芳说,睡眠不仅是健康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据发达国家的卫生经济学统计,睡眠疾病导致的交通事故、生产安全事故等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数千亿美元。
从这个意义上,睡眠也是生产力。韩芳指出,良好的睡眠能促进脑功能发育,对记忆力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这也是今年睡眠日主题的意义所在。
近年来,一些互联网创业者、高级白领猝死的案例背后,都有长期睡眠不足的阴影。原卫生部副部长殷大奎指出,除了猝死的风险,睡眠不好也是很多慢病发生或控制不好的原因之一,“所以好的睡眠对人、对全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过去40余年来,睡眠疾病、睡眠医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日益受到重视,在军事领域、航空航天事业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在我们的健康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副司长庄宁说,从这个意义上,睡好觉是“预防为主”非常重要的环节。
技术之变:科技怎样来“助眠”
以前,人们为了助眠,大多会选择喝热牛奶、泡脚等,如今各类“助眠”产品可谓五花八门:白噪音广播、睡眠手环、智能枕头、记忆床垫……睡眠经济、疗愈经济等新名词层出不穷。
另一种困惑也在产生:智能化的生活究竟是让人好眠,还是让人“失眠”呢?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说:“时代的改变并不显著影响人们对睡眠的需求,人类的睡眠时间和模式是长期进化的结果。”但睡眠障碍发生率增高的趋势值得关注,他很看好新技术将为睡眠医学带来“新模式”。
陆林举例说,医院的脑电波监测准确性强但操作复杂,人工智能装备却可以随时监测睡眠质量、心率、呼吸等情况,准确率也在提升,甚至还可以对人进行睡姿调整。
世界睡眠日之所以定在每年初春,是因为这个时间南北半球的白昼与黑夜是相等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指出,睡眠是一个跟环境、个人体质都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应从整体去研究它,这里面可能蕴藏着睡眠医学研究新的路径。”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2419192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