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国际一流湾区,软硬件还缺啥?

2019-03-31 23:09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123 次

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国际一流湾区,软硬件还缺啥?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血液里”天然流淌着创新的基因。

界面广东

文 | 华夏时报 肖君秀

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40年前,改革开放的号角在广东吹响,成功经验普及推广,人们有了今天的小康生活。

40年后, 中国第一个大湾区的建设重任落在粤港澳身上,改革开放再次出发,以推进中国经济结构升级转型。未来中国能否迈入发达国家,人们整体生活能否走向富裕,很大程度要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实践成果。

四大使命,首次提出

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公布,随之而来的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各种称呼:“全球第四大湾区”、“比肩硅谷”、“对标三大世界级湾区”、“世界一流湾区”……到底哪一个才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真正使命?

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目标是啥?3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文章“增进共识 齐心协力 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国际一流湾区”的目标再次明确提出。而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当中,已提出要建成“国际一流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被赋予了国家级战略使命,通过广东与港澳的互通融合,创新共进,广东从而全面对接国际化标准的市场体系,港澳摆脱过去地少、市场局限等发展约束,通过技术创新、服务升级推动三地加快发展。

上述文章列出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四大使命:

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事关中国“一国两制”实践新探索,肩负着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使命;

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事关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肩负着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重要使命;

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事关中国高质量发展进程,肩负着践行新发展理念时代先锋的重要使命;

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事关粤港澳民生福祉,肩负着增强港澳同胞的国家认同感的重要使命。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先锋,实现“国际一流湾区”的目标,也就完成了四大使命。所以,粤港澳大湾区既不是对标纽约大湾区、旧金山大湾区、东京大湾区,也不是成为继这三大湾区之后的“第四大”,而是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进行定位,绝非简单的靠拢、对标,而是开拓新的湾区模式。这也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其经济增长模式的定位中体现出来,即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增长模式为: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其他三大湾区的经济模式,纽约大湾区为:金融+高端服务,旧金山大湾区为:金融+科技,东京大湾区为:金融+高端制造。

“关键要看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核心要靠什么?哪些方面还存在差距?

3月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多个代表团开放日活动上,广东代表团开放审议活动中,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书记李希说,创新是第一动力,粤港澳大湾区能否比肩国际一流湾区,关键要看创新。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主要靠的是制度和技术创新。改革开放再出发,仍然要靠制度和技术的创新,才能实现目标。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血液里”天然流淌着创新的基因。

李希表示,要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制造业、新兴产业,推动珠三角先进制造业与港澳的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联合打造一批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的新兴产业。

要想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粤港澳大湾区就要成为全国技术创新的火车头,全球创新的最适宜之地。粤港澳大湾区在创新上要如何突破,李希谈了具体的三个途径:

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合作,组织引导重点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深化产学研的合作,协同构建高水平的专业转化系统,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

二是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突出抓好综合性的国家科学中心创建工作,高标准的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南沙技术科技创新产业基地、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等重大创新载体;

三是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推进创新资源高效协同的开放共享,研究实施促进大湾区出入境、工作、居住、税收、物流等更加便利的政策措施,与港澳合作,构建多元化、国际化、跨区域的科技创新投资体系。

硬件不缺,差距在软件
本文标题: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国际一流湾区,软硬件还缺啥? - 中医中药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3120516201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