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
“4+7”的目的
带量采购的核心是以量换价、以款换价,降低药价和医保控费
2018年11月14日,在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会议通过《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方案》,会议指出,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目的是探索完善药品集中采购机制和以市场为主导的药价形成机制,规范药品流通秩序。由国家层面主导的药品带量采购,标志着我国药品集中采购进入新阶段,药品采购模式进入新的时代。
2018年11月15日,国家出台《4+7 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文件》,确定了31个集中采购品种以及采购量,该31个品种中多数为慢性病用药,其中高血压用药占了8个;同时,《采购文件》规定了集采药品的范围,对本土企业影响最大的一条就是非化学药品新注册分类批准的仿制药品必须通过一致性评价是准入条件。
2018年12月6日国家组织31种药品带量采购报价正式开始,7日《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公示》显示拟中选品种降价幅度超预期,引起业界一片震颤,医药股应声下跌。12月17日带量采购中选名单最终公示,意味着,此次对行业影响至深的4+7带量采购,即将进入采购阶段。
“4+7”的影响
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医保支付三大政策组合拳,将深刻改写医药行业生态
从一致性评价政策到药品集采政策,再到医保支付方式改革(DRGs试点执行)政策,这些政策均是国家医药改革顶层设计下的重要环节,环环相扣。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采购的“组合拳”下,此次“4+7”的落地采购给医药圈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后期再结合医保支付价形成“三大组合拳”必将给医药行业带到供给侧改革的新时代。
原研替代,原研企业过专利期产品市场危机重重:此前原研药在我国市场不仅市占率高且价格居高不下,在价格和采购量的双重驱动下,原研企业在中国赚的满盆金钵。但从国家执行的“4+7”带量结果来看,只有3个原研药中选,仿制药替代效应显现,未来随着带量采购的推广以及更多仿制药通过一致性评价,更多过专利期原研药要面对仿制药的市场挑战,“专利悬崖”在国内将逐步呈现。
仿制药优胜劣汰,行业集中度提升是大趋势:带量采购下,价格被大幅压缩,仿制药企业很难再获得之前的高利润空间。医保控费常态化,带量采购重构仿制药格局,对于仿制药行业而言,仿制药的生产成本、价格、质量和品牌都是竞争力的关键,仿制药企的重磅单品时代或将终结,在市场上,准入决定未来的采购和销售,仿制药企需积极应对行业的挑战,加大品种储备形成产品梯队与多元化的产品管线来重塑企业的竞争力。同时,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实力弱的企业将会被自然淘汰,行业的整合和大浪淘沙序幕拉开,未来优胜劣汰,行业集中度提升是大趋势。
撬动公立医院“以药养医死疾”,根本上推动医药分开:带量采购在保量的前提下,药企即使不再给予医生灰色收益也能推动药品的使用量,意味着医生处方权将受到很大的限制。同时由于此次带量采购“唯一中标”和上海补充文件“唯一配送”均直面药企,药企直接向医院供货,没有流通商环节,只有配送商的角色,从而掣肘公立医院将药房、采购和其他相关成本甩给供应链的规避政策模式,斩断采购环节的腐败链条。决策权的上移意味着医院传统的势能正在削弱,未来大医院对药品的收入依赖将不得不逐步降低。如果政策能够持续提高医疗服务收入并引导医生的阳光收入,双管齐下来解决医生的经济动力问题,将会真正推动医药分开,改变当前扭曲的医疗市场。
零售终端可享带量采购红利,但也面临降价危机,新的供零合作业态待重构:在带量采购、降药价趋势下,未来价格全国联动是必然的,只不过是联动的时间、方式、执行等事宜待落实罢了。因此,带量采购不仅会波及公立医院市场,还会涉及零售药店、电商等销售渠道,各大终端也许将会出现降价连锁反应。根据集采规则,在公立医院市场上,落选品种只能争夺剩余30%-40%的市场。故而对于落选的品种而言,将会去开拓零售市场,以保证品种的营收。以此推测,未来进入零售市场的品种将会增加,与政府鼓励处方外流的政策导向趋同。而带量采购从试点转向扩大推广,乃至全国执行,预示着将有大量品种从院内流向院外,零售终端将成为各大药企下一步重点发展的市场,当然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不言而喻。因此,处方品种在零售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零售市场也将被重构。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4/041R2R0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