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医护的除夕夜:用自己的缺席成就别人的
浙江在线-健康网2月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梁婧娴 通讯员 王蕊 胡枭峰)急促的鸣笛声由远及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大厅前,呻吟着的病人被抬下救护车。“让一让!让一让!”担架车轮在地面上快速滚动,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以最快的速度冲进抢救室,一场紧张的“生死时速”又开始上演……
这是除夕夜的急诊。紧急、忙碌依然是这里的“主旋律”。对于急诊医护来说,年三十不过是众多寻常日子中的一个,他们步履不停,争分夺秒,坚守着生命的防护线。
浙大一院急诊
一晚上插的导管赶上她一个月的量
除夕夜急诊病人扎堆医生“停不下来”
晚上8点,急诊科医生陈乃云已经工作了两个半小时。“太忙了,根本没停下来过。”和记者匆匆打了个照面,她已疾步走到一位刚送来的病人跟前。躺在病床上的是位60多岁的大伯,发热一周,当地医院诊断为重症肺炎,发展为呼吸衰竭。
陈乃云一边维持病人的生命体征,一边联系检验科做流感病毒检测。同时与家属沟通病情,取得家属同意后,立即进行气管插管,随即将病人送入重症监护室。
“这是今晚收治的第二例重症患者。”陈乃云坦言,与平时相比,春节值班需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因为春节门诊停诊,所有病人都扎堆在急诊,随时有突发情况需要处理,她需要快速接诊,沉着应对,冷静决断。
陈乃云医生
按以往经验,爆炸伤、酒精中毒和酗酒窒息的患者会大幅增加。陈乃云仍然记得几年前的一个春节,醉酒的患者耍起酒疯,在急诊大厅里到处乱吐,指着旁人破口大骂,她和两三个护士齐上阵,才能按住病人给他输液。她也记得被烟花爆竹炸伤的小孩,血肉模糊的场景让她至今仍觉触目惊心。
“还好,今年并没有碰到这两类病人。”陈乃云告诉记者,除夕夜接诊的282个患者,大部分是内科危重病,病情急且重。“这一晚插的管都赶上一个月的了。”
“最近发热、重症肺炎的患者比较多,希望市民朋友尽量少去人多的地方。如果发热了尽量少与他人接触,以免传染给他人。”陈乃云提醒。
自从做了急诊医生,15年来,陈乃云只回山东老家过过一次春节。“因为基本都会排到春节值班,索性就不回去了。”临近过年时,她又一次接到了父母的电话。“今年又不回来了?都多少年了,小外孙都上中学了,我们只和他吃过一次年夜饭……”陈乃云心中升起一丝愧疚,只说“排班还没出来”,拖了几天才再打电话过去解释。
“没办法,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意味着接受了这样的生活方式。”陈乃云说,尽管自己一次次缺席家中的年夜饭,但用自己的“缺席”解除病人的痛苦,成就其他家庭的“团圆”,她觉得值得。
对于“年”的概念越来越淡
坚守岗位是对职业的尊重
凌晨12点半,急诊重症监护室护理组长周斌踏着夜色走进监护室。清点药品、病情交接、查看各种留置导管、评估生命体征、检查液体通路……哪几个病人的病情最不稳定,哪几个病人可能会发生谵妄,她都了解得清清楚楚。
“节假日?不存在的。‘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说的可不就是我们急诊人?”周斌趁着交班,喝了一口咖啡。这些年,咖啡是她值夜班的“标配”,为的是后半夜有足够的精神。
“EICU里,没有人的病情是平静的,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当指标不稳定时,怎么处理非常关键,所以反应要快,头脑要清醒。”周斌说,来医院之前,她还在家里小睡了两个小时,“我们过的是日夜颠倒的生活,能有时间休息就休息,时刻保持最好的状态,工作时如果没有精神是对病人的不负责任。”
EICU里的周斌
今年是她在急诊的第17个年头,和家人一起过一个完整的春节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在那些万家团圆的日子里,她的大多数时间都献给了医院和病人,对于“年”的概念也越来越淡。“有家属和我说,年初几年初几要过来,我都说‘别说初几,直接告诉我周几就行’,是真的没有概念了。”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2/020913D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