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华佗工程” 探索医疗健康新模式
1990年底,韩德民在日本金泽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和医学哲学博士后,来到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10年后,他成为这家百年老院的“掌门人”,在任12年,完善了医院的学科建设,完成了西区、东区和南区的发展布局,为今天北京同仁医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韩德民担任了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的会长,为将国家优质医疗资源面向基层服务,启动了面向全国的“华佗工程”。如今,韩德民将目光投向“健康中国”的建设,在战略层面,探索新时代国家医疗健康服务的新模式。
档案
韩德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日本金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和医学哲学博士。1991年在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曾任北京同仁医院院长,现任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国家奖励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防聋合作中心主任、国家防聋治聋技术指导组组长;世界华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理事会理事长、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学院院长等。在4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韩德民院士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工作,发现“腭帆间隙”解剖部位,创建了国内外普遍开展的Han-UPPP新术式,以及鼻内镜外科、睡眠上气道通气功能障碍诊疗、人工听觉等领域系列新技术,大部分新技术已普及至全国城乡各地,先后三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荣膺联合国“南-南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奖”,这是全球第一位医生获此殊荣。2013年入选“北京学者”,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黑土地走进医学殿堂
先后获得中日医学博士
1973年3月12日,对于韩德民来说,是改变命运轨迹的日子。那一年,22岁的他已经在辽宁盘锦插队四年多。韩德民的知青生活可谓红红火火:抡大锤,他创造了农场的纪录;他当水稻技术员、当过生产队长……韩德民是东北广阔黑土地上的风云人物,而且也真心想扎根在这片沃土上。那一年,韩德民放弃了五次招工入学推荐。然而,命运偏要眷顾于他。中国医科大学来到盘锦招生,招生老师看了韩德民的简历和考试成绩,当场拍板决定录取他。招生老师找到了县长,坚持要人。接到入学通知的那一天,韩德民正带领社员们在兴修水利的大堤上干得热火朝天。
1973年3月12日,韩德民终于背起行囊,告别黑土地。从田间地头的稻花麦浪到宽敞明亮的阶梯教室,巨大的反差,让韩德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感觉有些恍惚:一切那么真实,一切又仿佛在梦中。在盘锦插队期间,韩德民曾经在死亡线上走了四遭,险些因为一氧化碳中毒身亡,两次遭遇车祸死里逃生,还曾晕倒在初春泥泞的稻田中……这些有惊无险的意外,更让他感觉此后的每一天都是“赚”来的。他下定决心:“既然踏上学医路,就要当一名好医生。”
大学期间,韩德民格外勤奋,成绩优异。毕业分配时,一心想做外科医生的他却被分配到战备医疗队的耳鼻咽喉科。韩德民心里很难接受,天天坐在宿舍里生闷气不肯出门。爱才心切的耳鼻咽喉科老主任几次找上门,都没能说服他。一天晚上,70多岁的老主任冒着雨、带着老伴儿包的粽子又一次来到他的宿舍。看着灯光下老主任透过满脸雨水的真切目光,看着热腾腾的粽子,韩德民被彻底打动了,决心跟着老主任,当一名优秀的耳鼻咽喉科医生。白天出门诊做手术,晚上练习尸头解剖。勤学苦练,很快令他医术有了飞速提高,更是给当地百姓留下来很好的口碑。一年以后,韩德民被调回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一干就是6年。1982年,韩德民考上了硕士研究生。此后,他读完国内医学博士,又到日本留学获得医学、医学哲学双博士学位。1990年底,作为北京市政府引进人才,韩德民来到北京同仁医院进行博士后研究。“我一定要努力做得更好,不辜负自己的青春年华。”
开创多项医疗新术式
引进MBA参与医院管理
如今,68岁的韩德民仍然工作在一线。每个周一,他会出现在诊室里出门诊;每个周二,他会出现在手术室里,行云流水一般的手术,不仅仅让学生们大受裨益,更让学生们仿佛欣赏大师的“佳作”。
很多人开玩笑说,“韩大夫会相面。”其实,韩德民并不是会“看相”,但是打鼾的患者,他一眼就能看出来。他还会笑眯眯地告诉患者,“放心,做个手术就能好。”做个手术就能好,现在人们觉得不新鲜。但很多人不知道,20多年前做个手术,患者虽然可以不打呼噜,但要付出喝水呛水、吃菜呛菜的代价。这就是传统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手术的“并发症”——手术中,医生会将患者的大部分软腭、悬雍垂都切掉,发挥天然预警作用的悬雍垂不见了,患者在术后就容易出现误吸、误咽的情况,还会诱发开放性鼻音、鼻漏气,说起话来的声音可想而知……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2/022I462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