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技术与医疗质量提升显著
近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全球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最新排名。我国HAQ(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从2015年的全球第60位提高到2016年的第48位,是中等SDI(社会人口学指数)国家中进步最大的国家之一。
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始终将提升医疗技术能力与医疗质量水平作为重点任务,加强行业管理和政策保障,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持续提升。
制度化规范化让医疗更安全便捷
“以部门规章形式颁布施行的《医疗质量管理办法》,为我国医疗质量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告诉记者,通过不断完善医疗质量管理和临床诊疗相关规范体系,目前已覆盖30余个专业的121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以及重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范。
我国《献血法》颁布20年来,无偿献血比率持续攀升。2015年,中央财政出资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血液核酸检测全覆盖,大大缩短了艾滋病等经血液传播疾病监测窗口期,血液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据了解,2017年,我国医疗质量呈现“四升一降”的趋势——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医疗服务效率有所提升,部分专科、重点病种和手术诊疗质量稳中有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不断提升,住院患者死亡率持续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世界卫生统计2018》显示,中国婴儿出生时的健康预期寿命首次超过美国。
而且,近年来,随着“放管服”改革不断推向纵深,医疗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截至2017年底,我国已有医疗卫生机构98.7万个,医师338.6万名,护士380万名。随着医疗机构、医师和护士的注册数量稳步增长,现有的注册管理模式亟需改革。
为推进医疗服务管理与执业监管信息化建设,国家卫健委启动了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改革。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的注册申请人通过互联网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提交注册申请材料,受理、审核、发证、存档、查询等都在网上完成。
而各地正在推广的医疗服务信息化举措,则让患者有了更多获得感。以北京市为例,市属医院面向非医保患者统一发放京医通卡作为就诊卡,患者手持一张京医通卡就可以办理预约挂号等全流程医疗服务。
专业化精细化让医疗更有质量
5月23日14时,一条信息出现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多学科团队微信平台:“男童,6岁,车祸,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肺挫伤、呼吸窘迫……”“严重创伤急救机制”即刻启动,相关科室立即进入“备战”状态。
这是一名河北沧州的6岁男孩,被飞驰而过的摩托车撞伤,当地医院诊断为严重多发伤,决定转运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行救治。999急救中心通过航空医疗救援直升机将患儿送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院创伤骨科、急诊科、神经外科等多学科专家急救团队早已守候在急诊室。专家团队一起对伤情进行评估会诊,制定治疗方案。这场京冀生命接力赛最终以患儿平安出院画上圆满句号。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牵头探索并建立的“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闭环式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有效提高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率,这一创新性医疗服务模式正在惠及更多患者,被国内外同行认可为创伤救治的“中国模式”。
“目前,我国已产生了一批达到或引领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优势医疗技术,推动了我国重大疾病诊疗能力的提升。”郭燕红说,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自主研发的心室辅助装置填补了国内心室辅助研发领域技术空白;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关于消化道血管病变的相关研究成果成为2015年美国胃肠病学会相关指南的唯一依据。
据统计,2017年我国完成器官移植手术超过1.6万例,占2017年世界器官移植总量12.3%,位居世界第2位。移植受者生存率等质量指标也位居世界前列。
医疗机构诊疗能力明显提升,离不开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的建立健全。目前,我国已逐步完善国家、省、市三级质控组织体系,国家层面成立麻醉、病理、临床检验、护理等学科和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等重点疾病的质控中心35家,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也陆续组建相关专业省级质控中心,并推动院感、护理等重点专业质控组织向区县纵向延伸。
以公开促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改进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055629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