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军铸造医学防护坚固盾牌
行进在科技兴军征程上的某药物研究所科研团队。邵龙飞摄
针对现有防护药物体系,研发配备系列现场救援装备,逐步实现成果装备化、集成化、信息化;一批新型防护训练模拟器材配发部队,助力实战化训练;推出的流感防治药物磷酸奥司他韦已占据国内近80%的市场份额,使我国具备了应对大规模流感的自主防控能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药物研究所组建60年来,成绩斐然。
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头顶无数荣耀却鲜为人知。每当在国家应急救援和重大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就是这个小单位,发挥着“一招制胜”的作用,赢得防护尖兵、防疫铁军的美名。
60年来,该所以“姓军为战、强国为民”为已任,为国家和军队铸起一座坚不可摧的医学防护盾牌。所里先后走出7名两院院士,拥有1个国际组织指定“双资质”实验室,7个国家和军队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科技成果奖190余项,取得新药证书74个、专利授权500余项,先后有一个研究室被授予荣誉称号,5个团队荣立集体一等功、二等功,14人次荣立一等功、二等功。
姓军为战,他们矢志铸盾
因战而生,为战而研。
翻看研究所历史,有这样一段记录:建所之初,连台像样的仪器都没有,只有几个手提秤、破闹钟和瓶瓶罐罐。一无经验可循,二无设备可用,怎么办?
白天加油干,晚上加班干,发现困难就攻关。面对技术封锁,科研人员从公开文献中寻找蛛丝马迹;缺乏实验器材,自己设计,晚上师徒一起加班,做出特种通风橱、液体自动分流装置、熔沸点测定器等器械。
凭着这份坚定和执着,仅用一年光景,这些科研人员推出了初步防治措施等成果,实现我军医学防护零的突破。
组织药效评价离不开动物实验,由于科研条件有限,这群戴着眼镜、手拿试管的知识分子不得不到外地养狗、训狗。一开始不是被狗咬,就是被狗追。冬去春来,科学家成了“饲养能手”“驯犬专家”。
实施有效防护和治疗,关键在药物。为寻找药源,他们上高山、下海岛,甚至深入无人区,使防护药物有了广泛的筛选基础。所长苏瑞斌告诉记者,研制特效药物时,筛选化合物是关键一环,流程复杂,耗时费力。有一种叫“六六六”粉的药物,据说试验666次才成功,一时成为科学美谈。然而在这里,为找到一个靶标化合物,有的筛选次数竟然过万。
历史将记住这一辉煌时刻:那年,以该所40多项尖端科研成果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项目获得我国医药卫生领域首个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也标志着我国拥有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医学防护盾牌。
建所初期,老一辈科研工作者集智攻关,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军事医学研究院供图
济世为民,他们勇于担当
2004年H5N1禽流感疫情频发,我国尚无自主生产的抗流感特效药。紧急接洽外国制药公司,得到的答复却是:4年后才能供货。
事关13亿人口的公共卫生安全,等不及、慢不得!关键时刻拿出关键药品,责无旁贷,时不我待!
在“卡脖子”的危急时刻,这个研究所自主研制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军科奥韦”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全部临床前工作,一举建成年产能200万人份生产线……
2009年,当H1N1再次袭来时,李松研究员领衔的团队又一次创造奇迹:提高药品产能30倍,仅用135天就完成2600万人份的国家储备任务,为国家节约采购经费57亿元。
“护佑人民健康是我们必须肩负的责任。”感悟到科研工作的价值所在,团队的青年人不再纠结个人名利得失。随后几年,他们又为儿童流感患者专门研发了磷酸奥司他韦颗粒剂。而帕拉米韦注射液的成功研制,更是改变了全球流感重症患者无药可医的困境。
手中有药,心中不慌。从胶囊、颗粒剂到注射液,从世界首创工艺到建成全球最大产能生产线,我国现已成为全球抗流感药物最为丰富、临床治疗保障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具备了应对任何规模流感的自主防控能力,摆脱了关键时刻防控药品买不到、买不起、买不足的困境。
在国家禁毒斗争领域,这个研究所同样功勋卓著。
毒品成瘾快、戒断难、复吸率高,其有关神经生物学机制及防治药物的研究一直是世界性难题。研究员李锦盯上了这个医学研究的“冷门”,一干就是20年。经过多年刻苦攻关,好消息不断传来:李锦被聘为我国首个戒毒领域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他的课题组研究发现了新的阿片功能调节系统,并首次证明此系统对阿片成瘾和复吸具有明确抑制作用;与地方企业合作研发的防阿片复吸中药新药——断金戒毒胶囊具有理想的脱毒、防复吸作用,且自身不成瘾,近期获得国家临床批件……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0AY2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