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庹必光:“要让百姓愿意在基层看病 关键得有能留住人的医疗水平”
央广网北京3月4日消息(记者孙冰洁)“如果基层医院老治不好一些基本的病症,百姓就不会信任你的水平,必然会转向大医院,这样看病难的问题就始终解决不了。”3月3日下午,记者在贵州代表团驻地刚见到全国人大代表庹必光,他便顺手拿出桌上的一沓材料,急切地向记者讲起了自己今年两会准备提出的建议。
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庹必光、贵州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病医院院长庹必光向记者讲述本次两会关于基层医院建设的建议。(央广网记者 孙冰洁 摄)
庹必光是贵州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病医院的院长,今年是他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第二年。去年全国两会,他带来了一份《支持西部地区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议案,希望能从政策、待遇、人才队伍等建设方面加大贵州县级医院软实力建设力度。两会闭幕后的一年里,他在日常的诊疗之外,又先后跑了贵州大大小小数十家县级医院,从医疗水平、人才队伍和患者满意度等方面了解基层医院的现状。有了过去一年的经验,庹必光觉得自己今年提出的问题更具体,更有针对性,但始终不变的还是对基层的关注。“今年我的建议就是进一步支持贵州省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包括人才培养,还有就是支持县乡镇现有医疗人员的再培训。”
纵观过去一年国家卫健委与地方卫健委的一系列动向,“强基层”都占据着重要位置。
早在2014年8月,原国家卫计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工作方案的通知》;后在2015年1月,公布了第一阶段500家县医院名单;2018年11月,国家卫健委又推出了强县域基层的新政策——《关于印发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工作方案(2018-2020)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500家县医院(包括部分贫困县县医院)和县中医医院分别达到“三级医院”和“三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要求。同时,力争使全国90%的县医院、县中医院分别达到县医院、县中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要求。
庹必光认为,作为医改重点,强基层关乎分级诊疗制度的推进,更关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都在强调强基层,如果基层强不起来,分级诊疗就是纸上谈兵。”
他对基层医院的关注始于2015年,为落实分级诊疗,他开始与同行参与医疗下乡工作。最初是开展义诊、为县乡级医院提供技术指导,到后来直接把一些原本只在贵阳举办的重头学术会议也搬到了基层一线,以便让基层的医生能够直接接触到最前沿的医学动向。“医学是个特殊行业,永远需要不断学习,一两年不学就跟不上时代发展。”
在基层的调研,让庹必光切实感受到贵州基层医院在一系列政策带动下发生的变化:新建了一批县乡级医院、引进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并通过东部三甲医院的对口支援提高了诊疗能力…… 但他也承认,与《“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要求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以消化科最基本的胃出血治疗为例,庹必光接触的贵州不少县医院都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只能向上转诊,而这本是国家要求县级医院应该达到的标准。“以目前贵州的情况来看,可能有些地方不仅大病要出县,甚至还要出地州市、出省。”言谈间不乏沉重。
此外,他还认为基层医院发展的一大瓶颈就是缺人才。去年他到广东省的基层医院走访,一件事情深深地刺激了他。在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一家医院考察时,他发现这家医院有60多个医学博士,200多个医学硕士,而这个规模即使连遵义市最大的医院都难比肩,这让他强烈感受到东西部在医疗资源方面的差距。
而从庹必光的个人经历来说,他原本也有机会选择东部地区更好的医院。1989年,他考入北京医科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读研,专攻消化病方向,此后又先后前往美国、德国的医学院进行深造,却在学成之后依然回到了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
“我是遵义人,对这块土地有感情,还是愿意回来出一份力。”
他坦言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做出和他一样的选择,但他也承认解决西部基层的医疗问题更多的要靠培养本地人才。为此,他希望能够通过医学院订单式培养以及对现有医疗队伍的再培训来解决基层优质医疗人才不足的难题,让更多的医疗工作者愿意留在基层,并在基层获得成就感。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0B143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