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医界“神雕侠侣”,开药比路费还便宜

2019-03-06 21:14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63 次

九旬医界“神雕侠侣”,开药比路费还便宜


九旬医界“神雕侠侣”,开药比路费还便宜



  

陶仲为与老伴徐澄一起讨论坐诊时遇到的问题 本版照片均由记者高歌 摄二人的工作证多年未换过,徐澄的还是年轻时的照片。□本报记者 徐从芬
  在山东省立医院乃至全国呼吸科、妇产科学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们的名字——省立医院的陶仲为、徐澄夫妇。两人均90岁高龄,仍坚守一线,治病救人,从医历程和新中国“年龄”几乎相当,被誉为医界“神雕侠侣”。
【人物档案】
  陶仲为,男,1925年生,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1950年山东医学院毕业后到山东省立医院工作至今已有64年工龄,作为山东省立医院呼吸科的奠基人,在呼吸疾病的研究和治疗领域有突出贡献。在2013年10月召开的“第十二届中国呼吸医师论坛”上,陶仲为教授荣获“中国呼吸医师终身成就奖”。全国仅有5名专家获此殊荣。
  徐澄,女,1925年生,主任医师,教授,原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西医结合会山东分会理事,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妇女常见病、疑难病。主编学术专著l部,参编9部。
从逃荒到学医未毕业就上前线
  近日,记者在省立医院老干部活动室见到了两位老人,陶仲为听力不如从前,徐澄则打开话匣子。
  陶仲为老家在沈阳,日本鬼子入侵时,他父亲从军顾不了家,孤儿寡母艰难生存。家人踏上来山东的路程,辗转来到济南定居。“那个年代上学不要钱,还管饭。”徐澄笑着说,老家在济南的她,当时与陶仲为还不认识,但两人都是在学堂里度过的青少年时期。
  “那时候缺医少药,谁要是医生,谁就是‘大拿’。”徐澄说,自己十多岁时,家里一位长辈病重得厉害,家里好不容易凑钱请来一个医生,医生来了不看病,却先吃饭喝酒,她在旁边暗下决心,长大要当医生。
  高中毕业后的两人,带着一腔志做医生的热血,1948年一同踏进了山东医学院,进了同一个班级。山东医学院,其前身齐鲁大学是国内最早成立的13所教会高校之一,每年只招收很少学生,“当时一个班只有十多个人。”徐澄说,济南解放时,尽管他们没毕业,但都填了表格准备参军。军队有大量伤病员,成立了战时的重伤医院,他们加入到伤病员的抢救中。
一年时间“建起”一所医院
  1950年,陶仲为和徐澄毕业。组织要求青年学子扎根农村,二人分配到农村,进了当时的淄博中心医院。
  “到了医院发现,只有一个药房、一个门诊,没有住院病房,条件要多惨有多惨。”徐澄回忆,二人当时算半个赤脚医生,常常被病人家属叫到扎根建在野外的“刨坑当屋”的家里去看病,“有一个病人半夜得急症,家属跑来叫医生,我背上药箱子就走,到了荒郊野外的病人家,都惊呆了,地上一个四方形的洼就是家,病人就躺在洼坑里的地上,神志不清。”
  在艰苦的环境下,两人成了全科医生。他们帮助当地医院建立血库、病房、麻醉科等科室。陶仲为特意跑到济南,从省卫生厅申请了100张病床,运到淄博,建立起住院病房。基本设备配齐了,可医院连医生都缺,两人常常这边正看着门诊,那边病人又病重了,又匆忙前去救治。两人办起医学培训班,白天给病人看病,晚上印发医学讲义,准备讲课资料,召集不多的几个医生一起学习。
  在淄博两年时间,两人办了3届学习班。两人的心越走越近,最终喜结连理,不久重返济南。“医生应该是个种子,栽到哪里都应该生根发芽,结出硕果。”老人总结自己的从医信念。
60余年坚守一线问诊救治病人
  走进陶仲为的家,都是多年以前的老家具,简朴的陈设中没有过多的装潢,书房和卧室堆满了各种医学书籍。“家里最值钱的就是这些书,一些医学杂志从上世纪50年代到今天的都有。”徐澄笑着说,1954年开始实行工分制,有几十元的工资,两人把攒下来的钱用来买各种医学书籍。
  “当时的杂志相比工资来说,还是太贵了,但也得买啊,得提高水平,才能给患者看好病。”陶仲为表示,国内和国外医学每天都在进步,做医生必须要不断地学习,积累越多的知识,越见多识广再面对病人时就能更快地看出病症,让其得到救治。现在,两人在家里大部分时间也是看书,电视节目只是看看新闻,赚的钱大部分也用来买书。
  1962年,省立医院分科时,陶仲为选择了自己的业务主攻方向——呼吸科。作为山东省立医院呼吸科的奠基人,临床诊疗中,陶仲为发现在当时治愈率低的肺心病的并发症除肺性脑病外还有低渗血症。这一发现使上世纪80年代,中国肺心病的治疗水平有了重大突破,陶仲为一举成名,曾受邀奔赴到全国7个省市去讲课。
  选择了妇产科的徐澄则专攻妇科疾病,采用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对妇科常见病、疑难杂症的治疗,治疗女性疾病是她的拿手一绝,“当时在东平湖那边,蚊子肆虐,人被蚊虫一盯,就会得大脑炎、腮腺炎,而腮腺炎又跟生殖系统相连,厉害时,一个村子的人都没了生育能力。”徐澄、陶仲为和其他医生一起被派到村里去,挨个人查体,告诉他们原因,又叮嘱必须做接种,才重新让那个村子有了生机。两人精心钻研60多年,都在自己的岗位做到了精尖。
不让病人多花钱药费比路费便宜
  周一看门诊,周二到省立医院西院查房一天,周三到千佛山医院协助解决医学难题,周四上午保健科查房,下午呼吸科查房……90岁高龄,陶仲为和徐澄仍然每天在一线治病。仅有的周五休息,陶仲为会在家撰写文献,把治病过程中的经验积累下来。
  1993年,两人到了退休年龄,医院领导与二人商量退休。“我们都没同意,还能工作啊,爱上这一行,就是一辈子的事情。”到现在,谁也没再提过退休的事情。
  有一个来自淄博的病人因感冒引起胸闷气喘,当初在当地区级医院、淄博最大的医院住院治疗,被诊断为气管炎,先后打过几种较高档抗生素和激素,住院近一月,花费1.5万元不见好转。到济南找到陶仲为诊治,陶仲为只开了青霉素,打了一周后病人病情明显好转。两周后,总共花了不到400元,痊愈。
  徐澄周末坐诊两个半天,可患者太多,常常要看到下午四五点钟。为节省时间多看病号,多年来坐诊时,徐澄连午饭都不吃。“徐奶奶开药比路费还便宜。”一位患者说,自己看病一个多月,老人家开的药最多一服20多元,一般都是十几块钱,而且疗效好。
  心性寡淡,除了研究医学别无所求,这是二老长寿的秘诀之一;二老坦言,还有一个秘诀是环保生活,“日常生活中,吃的清淡,能吃炖菜就不吃炒菜,少点油烟。”
  在陶仲为夫妇的引导下,儿子陶凯也喜欢上医学,并且延续了父亲的本行,成为国家著名的老中医药专家。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主任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内科教研室教授、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陶凯已62岁,但也像父母一样战斗在战病魔前线。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家就没灭过灯。”陶凯回忆起小时候,母亲早上7:00到医院,常常做手术到深夜才回家,也不立刻休息,研习医书到凌晨两三点才睡觉;而习惯早起的父亲凌晨三点已起床,看书写作。父母整天太忙了,根本就没时间管自己,陶凯自小几乎跟着祖父母长大。也正是在这种环境中,虽目睹了父母的辛苦,但从不抱怨的父母也让他体会到了他们的苦中作乐,陶凯由此坚定不移选择了从医这条路。
  “就像父母说的‘小车不倒继续推’,我也会沿着他们两人的路走下去,干上这行就是一辈子。”陶凯郑重表示。

本文标题:九旬医界“神雕侠侣”,开药比路费还便宜 - 行业快讯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0B509201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