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昕焦虑式狂吃保健品上热搜 中药保健品到底存
随着某档综艺节目的播出,湖南知名女主持人吴昕焦虑式的狂吃保健品画面上了热搜。有人粗略统计,她每天要吃下的保健品不止10种!
权健的新闻最近虽不在头条了,但购买保健食品的热潮,却随着节假日而又起一波。那么保健品有治疗作用吗?在层出不穷的保健品骗局中,打着“中医”名号的所谓“产品”尤其受到青睐,有人听到某保健品含有“中药材成分”就认为这是既能养生保健又能治疗疾病的“中药保健品”,这种想法正确吗?
中医的“保健”基础是“辨证施治”
什么是保健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营养科注册营养师田芳指出,保健食品是一类特殊的食品,区别于药品和普通食品,一般具有明确的食用量、食用方法、适宜和不适宜人群。我国保健食品分为营养素补充剂和功能型保健食品, 它们不能治疗疾病,更不能替代药物。
在层出不穷的保健品骗局中,很多都穿着“中医”的马甲。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副主任医师谢吟灵医生指出,主要原因是人们特别是老年人对祖国医学存在着诸多误解。
“首先要明确中医的‘保健’的概念。”谢吟灵医生说。今天,老年人热衷的“保健”“养生”都属于中医“治未病”理念,但无论是中医的“治未病”还是“治已病”,也无论采取什么诊疗手段,都必须建立在对人的身体状况准确了解的基础上,也就是中医的“辨证施治”。
例如,很多老年人都非常热衷的泡脚,就不是人人都能泡;在泡脚水中加入中药材,更是因人而异。
又例如,备受老年人推崇的“药茶”,同样的茶,有的人喝了滋补养生,有的人却越喝越难受。殊不知,这类茶被中医称为“茶剂”,在辩证的前提下,才可以用作保健或者治疗,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当茶喝。
所以,把中医的各种诊疗手段等同于“养生保健”,认为“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中药保健品”?不存在!
中医有“药食同源”理论,老百姓容易有“反正比吃药安全,吃了能保健”的观念。谢医生指出,实际上,早在2000年3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了74号文——《关于开展中药保健品整顿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撤销中药“健”字文号,统一纳入药品管理。2004年1月1起,所有“健”字号药品都不得在市场上流通。也就是说,所谓的“中药保健品”从2004年起就已经在我们国家不存在了!
保健品是食品,其包含的所有成分都是食品!中医有“药食同源”理论,指的是有些东西既是食物又是药材,《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专门有《既是食物又是药材的物品名单》,就是针对“药食同源”理论的,例如我们熟悉的蜂蜜、枸杞子、花椒、甘草、薏苡仁等。但是,这种既是食品又是药材的东西,当它加入正规保健品时,生产工艺、制作方法都只能让它们的性质和作用属于“食品”,发挥不了药材治病的作用;而当它们作为药材使用时,炮制方法、和其他药材的配伍又让它发挥药物的作用。
谢吟灵医生提醒,不要看到或者听到某保健品含有“中药材成分”就认为这是既能养生保健又能治疗疾病的“中药保健品”,任何东西只要其身份是“食品”,就不具备治疗作用!而宣称因含有“名贵中药材”就能治“三高”“抗癌”的“中药保健品”,那就是谎言!
保健食品如此“有效”?要警惕
田芳营养师提醒,不合规的保健食品常有虚假宣传,说它能“治疗高血压”、“摆脱糖尿病”、“治愈关节痛” ,紧紧抓住人们“吃食品、治疾病”的心理。
有人可能会疑惑,我明明看见朋友圈里小张的妈妈吃了某降糖食品非常有效啊!若是某保健食品如此“有效”,必须要警惕里面是否非法添加了药物。
“保健食品基质复杂,配料较多,添加化合物的手段和类型层出不穷,即便是专业检测机构,也需要不断更新技术储备,才能应对检测需求。”田芳营养师说。
例如:
–宣称其功能为缓解风湿痛的保健食品,被检出含有大量解热镇痛类化合物;
–降糖类保健食品可能非法添加甲苯磺丁脲、格列苯脲等降糖药物;
–声称具有消炎止痛功效的保健食品,可能添加抗生素类化合物,容易使人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服用、滥用抗生素,导致身体产生耐药性;
–声称改善睡眠功能产品可能会非法添加地西泮、硝西泮等镇静催眠药物;
–声称抗疲劳、增强/调节免疫的功能性饮品和抗疲劳类保健食品,可能会非法添加那红地那非、红地那非、伐地那非等药物。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1110329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