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精细化护理进病房——全方位呵护早产低重儿的健康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出生的新生儿中逾1200万是早产儿,在中国约为100万-300万。安徽省儿童医院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每年收治早产儿近1000例,体重小于1500g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在100例以上。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得到逐年提高,但其日后的神经发育问题却成为严峻的挑战。
把握学科发展脉搏
为了适应现代医疗护理的需要,紧跟学科发展前沿,接轨世界优质护理模式,全面提高医疗护理精细化水平,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新生儿科近年来屡次派出医务人员赴德国及国内北京、上海等知名医院进修研习,提升业务水平。
2019年1月,“长三角极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精细化照护技术的联合攻关项目”基线评估小组加拿大护理专家Jian/Ruohong、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胡晓静等专家组成员莅临新生儿科评估指导工作,与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就NICU环境建设、护理工作制度及流程深入交流讨论,并参观了NICU及新生儿病房,给予技术指导。2月18日,作为多中心护理研究项目的成员单位,新生儿科参与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长三角极超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精细化照护技术联合攻关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合作,旨在提升安徽及周边地区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生存率,降低其死亡率和病残率,致力于改善早产儿日后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打造一支擅长精细化照护的人才队伍。
细者,入微也
ELBW(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不但取决于科学周密的治疗方案,更与细致、严谨、充满爱心的护理密不可分。通过科学的治疗及精心的护理能减少并发症,使超低出生体重儿平稳、安全地度过危险期,提高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生活质量。早产儿在脑发育的关键时期离开了子宫,到NICU的环境当中,由于早产打破了大脑结构发育的正常过程,精细化在这类人群的照护技术中尤为重要。“长三角项目”培训后,科室上下高度重视,立即展开全员培训,将培训项目关键点“由点及面”在科内公开授课,由5名受训人员将学习心得“地毯式”普及给科内每一位员工,并要求全员掌握、定期考核。
从最初提供模拟子宫内的环境,到关注他们的个体化状态,给予合理体位摆放,通过疼痛评估技术,集中护理操作,减少对他们的刺激;无创辅助通气技术应用在早产儿的疾病过渡期和恢复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认可;鼻塞和鼻罩固定得好,能减少漏气,保证气道的压力,有利于早产儿病情更好的恢复,同时可以减少医源性皮肤损伤,这些精细“关键点”为极超低出生体重儿的顺利成长保驾护航。
细节成就完美
近年来,新生儿科还通过建立母乳库,引导家长捐赠母乳,强化母乳喂养,开展家庭大讲堂,逐渐将家长引入病房,家长参与式护理模式解决了亲子分离、角色缺失以及知识、信息缺乏等问题,提升早产儿父母的自我效能感,改善了家庭功能,从而缩短了早产儿住院时间,降低了门诊就诊率和再次入院率。“袋鼠式护理”让暖箱中的早产儿也能躺进妈妈的怀抱,宝宝妈妈躺在粉红色的靠椅上,模仿袋鼠和无尾熊哺育孩子的方式,将处于疾病恢复期的宝宝,垂直放于胸口、包裹包被,宝宝躺在妈妈温暖的怀抱,徜徉在爱的港湾里。听着妈妈的心跳声和呼吸声,或安静入睡,或吸取母乳,仿佛又回到最初孕育它的小天地,感受着妈妈给予的安全感。
通过精细化的护理理念及技术,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住院费用,提升了家长满意度,更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配合和支持。在不增加医疗成本的前提上,践行优质护理,推广精细化护理,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体现“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理念,极大地提高了护理工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董凡凡肖夏)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1211I6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