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会探索建立无偿献血志愿队应对医疗用血阶段性紧缺

2019-03-13 13:38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61 次

原标题:红会探索建立无偿献血志愿队

红会探索建立无偿献血志愿队应对医疗用血阶段性紧缺

  王海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已经20周年,去年无偿献血人次超过1500万,无偿献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不过,目前仍然有大量的病人急需临床等待输血,部分城市偶发“血荒”。在这场与死神赛跑的道路上,如何让更多的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挽救更多的生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海京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他正在致力于在全国各大城市推动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伍的建设,以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血荒”。

  红会探索

  让无偿献血志愿者成规模

  北青报:现在人们对于无偿献血的态度是怎样的?

  王海京: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献血的队伍中来,参与无偿献血的社会氛围越来越好。目前,全国建立有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140余支,无偿献血志愿者34000余人。

  北青报:现在无偿献血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王海京:实事求是地讲,医疗用血确实还存在阶段性的紧缺,有时还会出现“血荒”,不过现在的频率相比以前要少了许多。我觉得其中最大的问题出现在一些优质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的大城市,因为一旦遇到重病、疑难杂症,人们往往会选择到大城市寻求就医,所以这些城市的用血量会相对紧张。

  北青报: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王海京:目前各地的血站都是由当地的卫生部门在管理,对于跨省异地调动血液,各地血站已经建立了一套运行机制。

  从我们红会自身的职责角度出发,我们在探索一个机制,希望在大城市建立一批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伍,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中心城市,一旦出现血荒,这些队伍能拉得出来,参与献血,通过这种方式就很容易解决血荒问题。这些队伍要有一定的规模,不是十几个人,而是上百、几千人的队伍。当然,一些特殊类型的血液只能靠特殊人群建立志愿捐献者队伍来解决。

  奖励机制

  须坚持献血的无偿原则

  北青报:有的国家会采用适当给予补助等形式来鼓励无偿献血,您认为国内是否也有必要建立一些奖励机制?

  王海京:必须强调的是,无偿献血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无偿。利用人身体的一部分去救人一命的捐献,绝对不能与金钱挂钩。生命是无价的,等着救命的时候跟人去谈价格,这与我们的初衷完全相背离。

  奖励机制我们也是有的,可以多一些精神鼓励和激励,比如进行表彰,给予特殊的荣誉,进行广泛的宣传,以及延伸至让献血者的直系亲属在一定时间内可免费使用等量的血液,这都是可以的。但是对捐献者给予物质奖励是不可以的。

  北青报:所以这也是取消互助献血的一个出发点吗?

  王海京:对,取消互助献血也是体现无偿原则的一个重要举措。原来推行的互助献血出发点是好的,可能在那个阶段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一旦控制得不好,很容易就变成了卖血。所以我觉得卫生主管部门对于及时叫停互助献血这个事情做得非常正确。

  提出建议

  立法规范器官和遗体捐献

  北青报:除了无偿献血,我国的器官捐献面临一个怎样的状况?

  王海京:可能总体上来说,现在人们对于器官捐献的意愿不是那么强烈,愿意捐献的人还是比较少。去年有6000多人实现了器官捐献,可是与几十万器官衰竭的病人相比,捐献人数还是太少了。

  北青报:应该怎样去改善这个现状?

  王海京:我建议尽快将《器官和遗体捐献条例》列入立法计划,明确人体器官和遗体捐献所涉及的卫生、教育、民政、公安、交通等部门的职责,规范捐献流程;通过立法,提升该项工作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最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参与;保护捐受双方的合法权益,打击和惩戒可能出现的违法违规现象。此外,还是要加大宣传力度,这项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大家逐步地转变观念。

  北青报:您这次带来的提案与急救普及有关,现在急救知识的普及情况如何?

  王海京:对刚发生心搏骤停者在4分钟内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可极大地挽救其生命。可是我国应急救护普及率较低,目前仅为2%左右。我希望能把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建议将应急救护普及培训纳入高校新生军训内容。同时,将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纳入国防教育等课程中,并安排必要的课时。

  文/本报记者 蒋若静 摄影/本报记者 黄亮

(责编:鲍聪颖、高星)

本文标题:红会探索建立无偿献血志愿队应对医疗用血阶段性紧缺 - 行业快讯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1312T6201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