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教师专业化内容 重视教师专业化建设与心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2日讯(记者 魏金金 专栏)教育是国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3月11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教育界别联组会议上,多位委员分别就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培训、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培养等方面问题提出建议。
明确教师专业化核心内容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在于: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中的政策、舆论、实践和诉求等没能形成有机协调。因此,在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时,或过于低效,或没有有的放矢、抓住问题的根本,导致相关的问题解决往往过于表面化、流于形式。”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马景林会上这样谈到。
那么,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在马景林看来,“目前首要的任务就是明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这一基础工作。只有先明确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内容,做好教师专业化的基础工作,才会有效提升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从而让社会、家长与学生更加信任教师与学校教育,使得我们的教育政策调整由被动变为主动,使得教师这个职业真正做到‘有吸引力’,让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教育者的队伍当中来,使得我们的教育进入到良性循环。”
马景林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和研究机构应共同研究出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的基本框架,同时把教师专业化发展作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使之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和专业。除此之外,也要适当调整教师职评等工作评价的方式,把相关内容的学习、培训经历作为评价的重要选项,并进一步加大对“教师减负”工作的重视,“如果不应有的负担持续地作用到教师身上,他们自然没有时间、精力去学习,去发展自己的业务,工作质量难以保证。”
重视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
毋庸置疑,与医生一样,教师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当前“学闹”“校闹”问题时有发生,并日渐严重,这也使得教师成为继医生之后的高危职业。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同时也会危及教师人身安全。与此同时,《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7~2018)》指出,中小学教师心理状况与一般国民群体相比要差一些,小学教师心理状况更差。教师的心理健康也需引起重视。
针对当前教育权利保障法律法规不健全、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院长杜惠平建议,在修订完善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时,需进一步明确教师享有的权利,使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有法可依,同时也要在高等教育和各级各类师范教育中要更加关注“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严把入职心理健康关,强化教师心理健康辅导。
精准发力教育帮扶机制
在学校转型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历史原因和双一流建设加剧人才竞争等因素,使得当前的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人才平台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师资力量的学科专业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以上问题在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中西部高校中普遍存在。”全国政协委员、西安文理学院副校长王晓萍如是说。
对此,王晓萍建议,可以借鉴东西部高校一对一帮扶模式,建立区域高水平大学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帮扶机制,以解决高水平师资缺乏,教学和研究能力薄弱的问题,同时建立与应用型大学相适应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如改革应用型大学教师准入体制,把教师“双证”和企业技术服务等经历纳入教师聘任机制,包括与企业共同搭建创新合作平台,形成校企合作互补等。
此外,其他委员也分别从高层次人才培养、农村基础教育、智慧教育建设、文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发言。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1413326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