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质量发展需加紧“补短板”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短板是决定整个木桶容量大小的关键因素。短板不补,其他木板再长也没有实际意义。经济发展的道理也是一样,短板不仅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而且制约经济发展质量。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当下,要切实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必须在“补短板”上下真功、见实效。
经济发展的任何时期都有短板。在高速增长阶段,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短板是物资匮乏、供给短缺,交通、能源、通信等严重供给不足成为“瓶颈”。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新的短板凸显了,例如,相对于经济增长速度,质量效益是短板;相对于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是短板;相对于城市经济,农村经济是短板;相对于经济领域,民生领域是短板;从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相适应的角度看,制度供给不足是短板。因此,补短板是我国经济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必须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着手,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也补制度短板。
分析起来,着眼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在诸多短板中应优先着力补长的是科技创新不足、体制滞后和经济循环不畅通三大关键短板。
补齐科技创新短板
从宏观层面看,经济发展存在质量短板的关键原因是创新驱动不足。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器,只有不断创新并把创新成果充分运用到经济活动中,产品质量才能提升,人民群众新的需求才能不断得到满足,经济运行效益才能提高,经济才能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
我国科技创新不足的短板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短板,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卡脖子”的滋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势在必行,时不我待,但突破并不容易,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统筹谋划,把加强基础研究和推进教育改革作为重要支点。事实证明,基础研究和教育是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大短板。
一是要补基础研究之“短”。基础研究是自主创新的源头,是科技强国的基石。补齐基础研究短板,就要加大相应的经费投入。资料显示,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的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例多为15%到20%,与之相比,我国这一比例还有较大差距。鉴于此,应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水平,并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基础研究。同时,补齐基础研究短板,还应提高基础研究人员待遇,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创设宽松学术环境,建立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机制;加强创新基地建设,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完善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支持体系。
二是要补教育之“短”。高质量发展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是变革教育理念,改变应试教育模式。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不拘一格,对不同兴趣、不同天赋的学生因材施教。高等教育应把资源更多配置到前沿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上,让更多具有开放性思维的人才脱颖而出。补齐教育短板,需要继续增加经费投入,加大提高教师素质的力度,高素质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必不可少。而且,创新型人才培养,还需要家庭教育的助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的土壤。
补齐制度短板
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必须补齐制度短板。没有相匹配的体制,高质量发展就不能实现,从一定程度上说,体制改革的力度决定高质量发展的进度。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加快推进、全面深化、重点突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特别是以下三个重点方面的改革必须加大力度、加快进度、迈出实质性步伐。
一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我国经济能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国有企业能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扩大重点领域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吸引非国有资本参股,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同时,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对国有企业实行有针对性的“放管服”,国资监管要加快实现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使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做强做优做大。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4/040320WR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