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舌尖安全 青岛发布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典
依法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青岛中院发布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审判情况和典型案例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3月14日上午,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在黄岛区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青岛法院2018年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审判情况,并发布10起典型案例。
2018年3月至今,青岛法院对109名实施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被告人判处了刑罚。案件呈现以下特点:判处刑罚人数增加。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进一步加大刑事打击力度,判处的被告人数同比增加34.6%。涉案罪名相对集中。因生产、销售假药罪被判处59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判处39人,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被判处11人;犯罪行为主要集中在销售按照假药论处的药品、销售国家禁止在食品中添加的西地那非成分的药品和用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等。家庭成员犯罪比例仍然较大。判处的109名被告人中,夫妻、亲属等家庭成员共同犯罪占33.9%,例如用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大多是夫妻共同参与加工生产或家族经营。
青岛中院发布的10起典型案例,涉及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生产、销售假药,为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提供生产技术和原料等侵害消费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犯罪行为。青岛中院希望通过发布这些典型案例,进一步震慑违法犯罪分子,切实保证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发布会上,黄岛法院介绍了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案件审判经验,黄岛法院2016年11月设立了青岛首个食品药品案件巡回法庭,法庭设立以来,共审结刑事案件60件,判处罪犯66人,占全市的40%,审结行政案件8件,审查非诉执行案件6件。
(记者 戴谦 通讯员 何文婕 吕佼)
相关链接:
部分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典型案例
案例1、10人结伙销售减肥胶囊,8人被判处重刑,最高罚金1200万元
刘某自2015年以来,通过微信平台从事有毒有害减肥胶囊销售,先后从外地大量购进益瘦古方本草燃脂胶囊,成为省级代理,刘某还组织邢某某等4人负责产品分包、贴标、包装,并在微信平台上发展王某等多名代理商向外销售该减肥胶囊,刘某本人销售货值金额260余万元、获利140余万元。王某等9名代理商销售货值金额7万元到120万元不等。经检测,从刘某仓库及邢某某住处查获的减肥胶囊,均检出西布曲明成分。
法院认为,刘某等10人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刘某等8名被告人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重刑。其中,刘某犯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一千二百万元。王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一年,并处罚金三百零五万元。邢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十万元。
案例2、租借厂房设备,雇佣他人生产销售假牛奶
2015年11月以来,李某某在未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的情况下,利用其住处成立公司,租用厂房设备,雇佣徐某某等4人配制、灌装生产“飞鹳高钙花生牛奶”、“经典特伦牧场”、“经典非常星低脂无蔗糖”等复合蛋白饮品、果汁对外销售谋利。其中,徐某某负责车间管理、维护生产设备,李某和朱某某负责原料称重、配料、投料,周某负责看管操作生产设备,销售金额共计48万余元。案发后,被查扣的复合蛋白饮料、果汁价值8.3万元。经检验,查扣的复合蛋白饮料因不符合国家标准,为不合格产品。
法院认为,李某某等5人均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在共同犯罪中,李某某系主犯,应按照其所参与的全部犯罪定罪处罚;徐某某等4人系从犯,依法予以减轻处罚。李某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三十万元。徐某某等4人被判处缓刑,被禁止在缓刑考验期内从事食品的生产、销售及相关活动。
案例3、以鸭肉冒充鸡肉、猪肉,生产销售不合格烤肠
2008年以来,仇某某开办某食品厂,雇佣被告人吴某某、张某某等3人加工生产肉食品。吴某某于2011年至案发在该厂担任生产厂长,2015年以来,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谋取利润,在加工生产“大众烤肠”的过程中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以鸭肉冒充鸡肉、猪肉,并将客户退货的胀袋、破袋的蒸煮香肠重新加工使用,将生产出来的“大众烤肠”销售给客户,销售金额达35万余元。其中,张某某2015年6月至案发在该厂担任生产车间班长,涉案期间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价值30万余元。经检验,该食品厂生产的“大众烤肠”(外包装标注主要配料为鸡肉、猪肉及食品添加剂)含有鸭源性成分。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1514GH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