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的特征分析
我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的特征分析
●高春雷 孟大虎观点
通过借助人社部和国家统计局数据得出的我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指数,反映了诸多我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的特征。具体来看,体现在8个方面: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水平呈上升趋势;区域劳动力市场平衡性差异显著;劳动力市场回到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较强;“高技岗难求”与“金饭碗不金”现象并存;政府调控引起劳动力市场供需指数较大波动;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性提高,但收入不平衡依然明显;有序流动成为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的“调节器”;社会保险体系是促进劳动力市场平衡的有效手段。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是较好的,不过依然存在动态提升空间。随着国力增强、劳动者收入提高、脱贫工作深入、社会福利改善,劳动力市场也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将会走向新的更高层次的均衡。2011年之后,劳动力市场行有波动、势仍平稳的状况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其中有些不平衡是为了向更高质量平衡调整的、暂时性的不均衡,有些不平衡则是影响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的、短期内难以调整的不均衡。较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开放度、成熟度都有了显著提升。通过借助人社部和国家统计局数据得出的我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指数,反映了诸多我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的特征。具体来看,体现为以下8个方面。
(一)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水平呈上升趋势
据测算,2007年~2016年,中国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指数呈现上升趋势,从2007年的53.6上升至2016年的64.7。可以认为,劳动力市场虽然存在不充分和不平衡的问题,但整体发展态势是向好的。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指数趋势向好,离不开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有效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自适应机制和提升政府解决市场失灵的能力是两个主要途径,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和社会需求,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是两个最终落脚点。
从具体实践来看,机构改革成效显著,在规范市场、简政放权、保障运行等方面作用更加突出。在大政方针上,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目标明晰,体现了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实现平衡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劳动者到中小微企业就业,促进高科技企业吸纳就业,推进创业带动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等,都给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水平带来利好。
(二)区域劳动力市场平衡性差异显著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平衡性属于有发展的动态平衡,体现为适度流动、合理差异、保障充分的相对稳定,正在向更高质量均衡发展阶段迈进。在这一循序渐进调整的过程中,出现局部不均衡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所研究的11个省(市、自治区)中,广东、江苏、上海、浙江的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指数较高。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好、产业结构相对合理、人民收入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社会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其劳动力市场吸纳力强、价格信号敏感、开放度高、流动性强、政府治理水平高。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指数较低,不过大部分地区呈现上升态势。
(三)劳动力市场回到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较强
应对冲击的能力是考量劳动力市场健康水平的重要内容。我国劳动力市场从冲击中回到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较强,政府在积极作为,“熨平”了短期经济波动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研究发现,指数在1~2年内能回到冲击发生前的水平,并在之后呈继续上升趋势。市场机制的健全和政府治理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缩短劳动力市场回到新的动态平衡的时间。当市场遇到冲击时,劳动者能够通过职位搜寻获得新的就业机会,行业间、区域间劳动力流动性增强,政府通过各种渠道促进就业,为失业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这些都能够促进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指数的回复。我国劳动力市场凭借产业布局广、产业链延展程度高、区域协调空间大、保障基础有力等优势可以迅速从危机中走出来。
(四)“高技岗难求”与“金饭碗不金”现象并存
新技术变化导致的就业技术极化现象在城市地区已经出现,部分行业一岗难求。技术变革引发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需求双涨、中等技能劳动力需求缩减的现象,在城市尤为突出,且呈现高技术劳动者需求增加先行,低技术劳动者延迟跟进的特征。产业结构调整导致曾经的“金饭碗”银行业等收入下降。高技岗难求、低技岗需求增加、第三产业从业者增加、昔日“金饭碗”不再光亮如初,这些现象与劳动力市场平衡性水平高度相关,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技术变革在短期内对劳动力市场平衡性产生负向影响,但长期会助力劳动力市场调整至更高质量的动态平衡。
(五)政府调控引起劳动力市场供需指数较大波动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19163O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