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失明 未来可期
每天,大约17万辆汽车驶过纽约的昆斯伯勒大桥,经过拉里·米绍克位于其中一条坡道入口处的公寓楼。在这里过马路,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对81岁的米绍克来说,这可能是致命的——他是一位盲人。
科技把米绍克从困境中解救了出来。如今,帮助失明人士的导航工具越来越多,智能眼镜、智能手机、智能手杖能连接话务员为用户指路、通过GPS应用程序让用户知道他们的位置,可以为用户报站,并在用户走过一条街道时产生震动提示。
研究人员也正在研发各种药物,试图修复导致视力丧失的受损细胞或基因,减缓失明症状或修复病情。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温俊华编译
米绍克每天戴着一副高科技眼镜在纽约繁忙的街道上穿行。这副眼镜由美国Aira公司生产,侧面装有一台微型相机,只要米绍克在手机上调用一个应用程序,这个应用程序就能让他与身在全国各地的数百名话务员中的一位取得联系,这些话务员与米绍克眼镜上的摄像头在线连接后,就可以为他讲述周围的环境,指引他前行——“小心,有个路缘要来了”,或者“有个骑自行车的人从你的右边过来了”——虽然这不比拥有正常的视力,但也足以让米绍克走到半个街区之外的杂货店。
米绍克的疾病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他开始在眼睛里看到漂浮物。“我原以为是早前被篮球撞到的结果。”他说。他去看了当地的眼科医生,但医生告诉他,他眼睛的问题超出了他们的专业范围。后来,米绍克辗转美国多家大医院诊查,最终被确诊患上了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疾病导致了炎症,炎症摧毁他的视网膜上层。这种疾病的学名为“伯德塞特绒毛膜视网膜病”,会导致视网膜和脉络膜(眼睛的血管层)严重的进行性炎症。它的俗名为“鸟枪”,因为视网膜上出现的浅色小眼底斑点像鸟枪的散弹一样分散开来。
美国目前大约有130万盲人。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的国家眼科研究所称,另有290万人患有视力障碍——这相当于有420万人视力受限或失明,这个数据比2000年记录的330万人有所增加。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增长到720万,到2050年将达到1300万。
随着视力受限或失明的人越来越多,帮助他们导航的工具也越来越多,智能眼镜能连接话务员为用户指路;智能手机的画外音功能能告诉用户如何按钮,或通过GPS应用程序让用户知道他们的位置,可以为用户报站,并在用户走过一条街道时产生震动提示。
智能眼镜
米绍克使用的Aira眼镜正是其中一种。Aira向顾客收取每月99美元(包含120分钟通话)到199美元(包含300分钟通话)不等的费用,眼镜也需要付费获取。
还有一款很受欢迎的应用程序叫“做我的眼睛”(“Be My Eyes”),和Aira一样,它可以让用户与视力正常的话务员取得联系,话务员会连接用户的手机摄像头,帮助他们查看处方标签、恒温器温度,或者他们手里拿着多少钱。
哈德·福比昂是“对抗失明”基金会的发展总监,他本人也有严重的视力问题。他会打电话给“做我的眼睛”话务员,请他们告诉自己领带和衬衫是否搭配,自己是拿着一罐豌豆还是青豆,诸如此类。
智能手杖
有一种智能手杖可以夹在传统手杖上,让使用者不仅能感觉到身前地面上的东西,还能识别腰部以上的物体。当它感觉到从膝盖到头部范围的障碍物时,就开始振动。这时,使用者就可以停下来,在空中挥舞手杖,找到障碍物并避开它。
智能手杖的感应范围是3米,当使用者靠近障碍物时,振动会加速。
视网膜假体
“第二视力”医疗产品公司开发的视网膜假体Argus II可以为患有视网膜色素变性和其他视网膜疾病的患者恢复部分视力。该产品已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市场准入许可,目前在全球有100多人使用。
Argus II由微型计算机、眼镜和植入物组成,植入物提供对视网膜的电刺激来诱导视觉感知。首先,装在病人眼镜里的微型摄像机将捕捉到的场景发送到患者佩戴的一台微型计算机上,计算机处理并将电子信号转换成指令,通过无线方式传输到植入视网膜的天线上。植入物包含一个电极阵列,可以发出小脉冲电流,这些脉冲绕过个别受损的感光细胞,刺激视网膜剩余的细胞,然后这些细胞沿着视神经将视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产生对光模式的感知。
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将慢慢学会解读这些视觉模式。根据使用者反馈,视网膜假体会以闪光的方式反映图像,他们能从中学到一些相当实用的技能。
AI应用程序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1Q5N2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