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岁王振义院士当选“最美医生”
人民网上海3月19日电 他,95岁,却当选“最美医生”,因为他曾历时八年刻苦研究,找到一种药,攻克了最危重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更因为他的爱国情怀。3月18日,央视1套黄金时间播出“寻找中国最美医生”节目, 中国工程院院士、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荣获2018最美医生称号。
“寻找最美医生”是由国家卫健委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主办的一项大型公益活动,通过媒体寻找、社会推荐、个人自荐三个渠道广泛征集候选人,今年评选出10位“最美医生”、1名“特别致敬”和1个最美医生团队。2019年是建国七十周年,王振义院士此次获评不但因为其在医学上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因为其个人成长中充满爱国情怀。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是最为凶险、病情恶化最快、致死率最高的一种白血病。如果不及时治疗,90%的病人将在半年内死亡,最快的甚至只要三天。1978年,王振义开始进行研究时,国际上治疗M3的主流方法是化疗,但患者化疗后的5年存活率只有10%到15%。他提出了一个全世界首创的大胆想法——用诱导分化的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经过八年的奋斗和探索,尝试了无数种方法,测试了无数种药品,王振义老师最终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可以在体外将M3细胞诱导分化为正常细胞。
1986年的一天,一个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小女孩生命垂危,“医生,想想办法,随便什么方法只要能救她就行”,绝望的家属苦苦哀求。王振义教授仔细研究小女孩的病情,建议让小女孩服用还处于试验阶段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很多人劝他说,您已经功成名就,用新药来治疗万一有啥可就名誉扫地,还是别冒险了。王振义却说,我相信科学,我有信心!奇迹出现了,小女孩只吃了一个星期左右的全反式维甲酸,病情就出现了转机,白血病最终达到完全缓解。如今,30多年过去了,女孩依然健康地生活着。这次治疗是世界公认的诱导分化理论让癌细胞“改邪归正”的第一个成功案例,王振义由此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
去年,电影《我不是药神》把抗癌药推进了人们的视线。王振义才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真药神”,他找到攻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特效药”后,并没有为全反式维甲酸申请专利,而是朴实地希望能让全世界所有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都能尽快用上、用得起这种药。这种被患者称为“特效药”的黄色小药丸,只用口服就行,当时定价仅11块钱一拿,即便是过了三十多年,如今一盒也只要290元,还可纳入医保,与之类似的肿瘤治疗药物价格高达2万元以上。
王老师曾收到一封海外来信,里面有一张两个陌生外国小孩的照片。信是一位美国母亲写来的,她说自己在十多年前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濒临死亡,吃了全反式维甲酸后完全恢复,还生了两个孩子,所以寄照片来表示感谢。
此后,王老师和学生陈竺、陈赛娟等又一起创造性地提出“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使得这曾经最为凶险的白血病五年生存率从10%提高到97%以上,成为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该成果被誉为“上海方案”,并被国际权威指南指定作为一线经典治疗方案,还被誉为“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之一。
很少有人知道,王振义还立过军功。1953年4月,王振义第二次报名参加上海市第五批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并获批。当时在战场医院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怪病,很多战士出现咳血、头痛等症状,医生们诊断为肺结核并伴有结核性的脑膜炎,但用了药不见好转。细心的王振义发现出现这种病状不止一人,而是一大群人,而且当时战士们为了改善伙食经常在当地捕捞鱼虾,会不会是以前在文献上看到的肺吸虫病呢?当地医院的医生们从未听说过这种疾病,所以将信将疑。王振义坚持将病人咳出的血液拿到显微镜下观察,果真找到了肺吸虫卵!这一诊断帮助整个部队和医院及时治愈了一大批患病的战士。为此,王振义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司令部授予二等功。
王振义是一名本土培养的顶尖学术大家,虽然从没出国留学,但他深谙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的真谛,深信爱国就要为祖国培养出人才,他不但自己做出卓越的成就,还创造了“一门四院士”的团队奇迹。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201HN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