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
疾病概述/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英语: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Af 或 A-fib),又称为心房微颤、房颤、心房细动(日本)、心房纤维性颤动、心房纤颤、房性纤颤等,是心脏不正常节律/心律不整的一种,特色是心脏快速而不规则的跳动。
心房颤动一开始发生时持续的时间可能相当短暂,但发作时间有可能越来越长、甚至不会缓解。大部分发作时没有症状,有时病患会感觉到心悸、昏厥、呼吸困难、胸痛。
心房颤动会增加心脏衰竭、失智症和中风的危险性。
流行病学/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之引发异常心脏跳动的原因。在欧洲以及北美洲,据2014年估计,约有2至3%的人口受到心房颤动的影响,相较于2005年的0.4至1%人口,此疾病的患者人数有所增加。而在,男性约有0.6%患有此一疾病,而约有0.4%女性人口,亦受到心房颤动的困扰。患有心房颤动的人口比例随著年纪而增加,50岁以下的人口,仅有0.14%;而60至70岁的年龄层,则提升为4%;而一但超过80岁,则超过14%的年长者会有心房颤动的问题。
据统计,心房颤动和在1990年造成约29,000死亡病例,而在2013年,此数据增加为112,000名。而历史上首次记录脉搏异常的报告出自1749年法国外科医生(英语:Jean-Baptiste de Sénac);而首次利用心电图记录心房颤动过程者则是1909年,由英国的爵士(英语:Thomas Lewis)所完成。
疾病病因/心房颤动
高血压和瓣膜性心脏病是造成心房颤动的两个最常见危险因子。其他和心脏相关、也会增加得到心房颤动的危险因子还有:心脏衰竭、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症和先天性心脏病。在发展中国家,瓣膜性心脏病多半是因为风湿热所造成。和肺脏相关而会增加得到心房颤动的危险因子有:慢性阻塞性肺病、肥胖症和睡眠呼吸中止症。其他危险因子尚有:过量饮酒、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然而,一半以上心房颤动的病人并没有上述所说的危险因子。当摸到紊乱的脉搏时可以推测可能患有此疾病,但确切诊断要靠心电图,心电图上会看到不规则的心室节律及找不到代表心房节律的P波。
器质性心脏病心房颤动
(1)风湿性心脏病:约占心房颤动病因的33.7%,以二尖瓣狭窄及闭锁不全多见。
(2)冠心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心绞痛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为1.5%,陈旧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发生率为3.8%;急性心肌梗死时的发生率为8.2%。而因胸痛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者,心房颤动发生率为11%。总之冠心病的发生率是较低的。
(3)高血压性心脏病:其心房肌的很多小动脉管腔可因内膜增厚而狭窄或完全闭塞,使局部心肌发生缺血性变化及纤维化。
(4)甲状腺功能亢进:早期心肌有局灶性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病程久者心肌常呈细小局限性纤维化,发生率为5%,多见于40~45 岁患者。青年患者较少见,即使发生也多为阵发性。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当窦房结动脉局灶性肌纤维结构发育不良,胶原结构异常及窦房结周围的变性,特别是窦房结周围变性以及窦性冲动的异常,可促使心房颤动的发生。
(6)心肌病:各类型的心肌病,常因伴有局灶性的心房肌炎症、变性或纤维化、心房扩大易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其中酒精性心肌病患者心房颤动常是该病的首发表现,发生率高。
(7)其他心脏病:如肺源性心脏病(发生率为4%~5%,大多为阵发性,呼吸功能改善后发作会减少);慢性缩窄性心包炎;先天性心脏病等。心房颤动皆属于自律性增高的局灶起源性心房颤动;而部分的阵发性及部分持续性及慢性心房颤动为心房内、肺静脉、腔静脉局部微折返机制所致。
预激综合征可能是由于预激综合征患者的旁道不应期很短,一旦建立了折返条件,经旁路的冲动增加,这种冲动又折返进入左心房应激期即能诱发心房颤动。预激并发房颤的发生率为11.5%~39%。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被认为情况严重,因为旁路没有像房室结那样生理性传导延搁的保护作用,所以经旁道下传的心室率多在180 次/min 以上,严重影响心脏的排血量。
其他疾病(1)全身浸润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白血病、淀粉样变等。
(2)肺和全身性感染以及慢性肺功能不全。
(3)心脏手术和外伤。
(4)洋地黄中毒、乌头碱类、尼古丁等中毒均可诱发房颤。
(5)各种心导管操作及经食管电刺激、电复律术中等可直接诱发房颤。
(6)酗酒和吸烟、情绪激动、过度吸烟、排尿等可直接发生或在原有心脏病基础上诱发房颤。
家族性房颤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201I51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