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维体系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学习能力、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切实做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工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健全的人才基础,是大学的一项重要课题。
武汉轻工大学自2004年4月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以来,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突出教育特色,全方位、多维度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注重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亮点,加大提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色,逐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品牌,提升工作成效。
精心谋划:顶层设计保落实
人才培养是一个大系统,素质培养是分系统,而心理健康是子系统。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师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初步形成学校统筹、分级管理、专业引领、行政保障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制。按照系统论思想方法,科学构建方案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方法体系、实践活动体系、保障体系、评价与反馈体系等八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了一个融目标的发展性、课程的生态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评价的多元性、模式的体验性、队伍的整合性、环境的交互性于一体的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完整系统。
完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构建了学工部心理中心、学院、班级三级管理体制,心理中心、学院、班级、学生寝室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和心理中心、学院、班级、宿舍、学生五级预警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监护网络。
勇于创新:深化改革激活力
构建全覆盖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必修课+选修课”模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覆盖。2013年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确定为必修课,面向学校全体大一新生开设32学时的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大学生发展与心理健康”课程,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以达到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目标,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学校根据10多年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学习借鉴、实践创新经验与成果汇集凝练,编写出版富有轻工大特色的《大学生发展与心理健康》教材,供全校大学生使用。
建设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以“大学生发展与心理健康”为主线,以“大学生人格教育”“人际关系心理学”系列课程等为延伸建设多元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同时,由有条件的教学院(部)面向二、三、四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通识选修课,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素质拓展活动,保证学生在毕业前累计获得2个心理健康教育学分。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着力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首先,精选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依次分为“心理体验”“心路探寻”“心灵拓展”三个大部分,学生的课堂、体验和自主性逐步增强。其次,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让学生以团队方式分工协作参与其中,并在教师组织下开展交流讨论,激发学生个体的内在价值和生命活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再其次,加强课程质量管理。以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为载体,实施教学质量监控,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最后,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学研究。
突出特色:打造亮点树品牌
构建形成“一二三四五”工作模式。结合校情和学生心理特点,确立了“走进学生心灵 成就幸福人生”的教育理念。坚守两个阵地:课堂教学主阵地和素质拓展阵地。把握三个重点:抓好新生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咨询服务和危机干预。落实四个保障:在体制机制、队伍建设、条件创造和经费支持四个方面保障工作的实施和开展,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效运转。取得五大实效:在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教学课程建设、团队化建设、精品项目建设和科研项目建设五个方面取得了显著实效。
形成心理危机六级主动干预模式。逐步形成“关注学生—心理委员—年级辅导员—学院心理辅导员—心理中心对口联系负责人—学校心理工作负责人”的六级主动干预模式。
科学构建“16+8+8”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促进学生阳光成长。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教育体系的自主学习、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创新教育“四平台”上,创建了本课程的第一、第二课堂互补,互动式体验,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即理论知识16学时、心理训练8学时、心理拓展8学时。依据课程理论、训练、拓展教育模式,将学校自编课程教材分为3篇,依次为“心理体验”“心路探寻”“心灵拓展”,从大班的知识学习体验,到小班的心理行为训练,直至指导第二课堂不断地开展心理素质的拓展,学生课堂的自主性逐步扩增。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211PL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