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上门,推销员?社区医生!
医务人员在开会商议进社区事宜。
社区专员 郭敏
近年来,哈尔滨市医疗卫生体系努力推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的医疗服务模式,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社区医务工作者服务居民日常就诊、落实公共卫生服务政策的同时,也在通过各种“技能”引导居民的分诊意识。
你听说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给辖区新生儿“踩生”吗?这样的事就发生在道外区太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被居民误认成“卖假药的”,到被大爷大妈熟悉认可,再到调动居民参与基层医疗宣传,基层医务人员走进居民当中,有曲折更有喜乐……
转变思路让居民认识我们
“刚开始,居民不开门是常有的事。也有居民会直接问:你们是不是推销东西的?卖假药的?”太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伟说起推进服务初期的情况,真有些苦中作乐的味道!年前,社区里一位阿姨来开了7天的药,却不住地怀疑:“你们这是真药吗?这价格比外面便宜挺多啊!”当时,吴伟肯定地说:“阿姨,药绝对是真的,而且买贵了来找我。现在国家政策好,药品零差价,您就放心吧!”
太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前身太古医院,是一家综合性医院,2009年医改后更名,将业务转向辖区居民。从综合医院转型为以公共医疗服务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意识、转变工作方法。从传统的坐诊等客上门,到现在的随访家访、孕产妇工作、精神病患管理,吴伟告诉社区专员,他们着实花了不少心思:“需要韧劲儿,也需要亲和力。”
辖区内有7万多户居民,流动人口占了很大一部分,做买卖的、临时的住户较多。“有段时间,执行麻疹接种,片区有5400多名儿童,必须一一通知到。有居民不配合,我们就带着大喇叭广播进社区,后来再去小区,大爷大妈们都认识我们了,还帮着宣传呢!”吴伟说,经过多年常态化的进社区,医护人员与居民的沟通畅快多了,很多居民头疼脑热也会先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7天摸清69名精神病患情况
据了解,太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在管精神疾病患者269人,对精神病人登记在册、进行指导性服药,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
精神疾病患者是不受意识控制的。社区曾经住着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吃喝拉撒都在家里阳台,只要见到外人来,就会把身体裹在被子里或者躲在柜子里;还有一个患者每天拿着菜刀砍电缆,总是怀疑楼下的超市里有人偷砍他家的电缆……而这些患者情况必须逐一进行走访摸底。
中心的精防办主任丁直平说起精神疾患走访仍心有余悸。考虑到职工安全问题,丁直平和中心主任吴伟、副主任吕冲担起走访辖区69名重点精神疾患的重任。吕冲虽是一名女同志,但遇到困难都是冲在前面。入户前,他们先向患者的亲人了解患者病情是否稳定等基本情况,做好充分准备。但走访的时候,还是会遇到正常思维难以理解的事,常常是走访一户下来,几个人累得疲惫不堪。
丁直平说,他们不断分析可能面临的各种情况,每一次走访前都要出两套以上应对方案,情况严重的还要联合派出所、社区、精神专科医院、监护人一同解决。
69名重点病患,他们只用了27天就逐一走访落实到位。最难的3名重症患者,他们整整用了10天时间。
中心主任为辖区20多个婴儿“踩生”
交谈中,吴伟时常接起电话,都是居民打来的,“我家属于这片儿吗?”“我这种情况能减免费用吗?”吴伟一一耐心解答。在太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名医护人员都要身兼数职,接居民咨询电话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每一位打来电话的居民都是有着急的事,如果医护人员忙不过来,就由我来接。”多年来,吴伟和他的同事们已经达成共识:居民的电话必须认真对待。
2013年以来,太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在硬件设施上提档升级,在服务升级上也下了大力气。通过完善中心诊疗服务,并且常态化进社区,走进居民家落实相关医疗政策,中心工作人员渐渐与居民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得到了辖区众多居民的信任。
“前几天,我看见一位老大娘自己爬楼梯上二楼,旁边没有护士,询问是哪名护士接待的她。没想到,大娘连忙维护护士,就像维护自己的孙女一样,说看着楼下护士太忙,就自己上来了,还说了好多这个护士的工作情况。原来我们的工作,居民都看在了眼里,我当时心里一热。”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2Qb3R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