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游戏算精神疾病?年轻人你怕了吗
沉迷游戏算精神疾病?年轻人你怕了吗
白晓燕/2018-06-24 10:10:56
分享:
当地时间6月1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在第06大项“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的“物质使用或成瘾行为导致的障碍”中,新增“游戏障碍”。这意味着,游戏障碍被归入精神疾病的范畴。
网络游戏长期以来本就饱受争议,WHO的上述举措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遭到游戏产业联名反对,社会各界也是褒贬不一。有游戏玩家认为,沉迷游戏跟沉迷运动没什么差别;也有学者担心,这一举措容易让父母误以为孩子患有精神障碍。因此医学专家向南都表示,对游戏障碍的判断需要进行非常谨慎的判断。
WHO提醒警惕
花在游戏活动上的时间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1),在第06大项“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的“物质使用或成瘾行为导致的障碍”中,新增“游戏障碍”。
《国际疾病分类》是确定全球卫生趋势和统计的依据,也是报告疾病和卫生状况的国际标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发布的ICD-11不是最终版本,未来还需在2019年5月的世界卫生大会上提交通过,并将于2022年1月1日生效。
ICD-11对游戏障碍的定义是:一种游戏行为模式,特点是对游戏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于游戏,以致其它兴趣和日常活动都须让位于游戏,即使出现负面后果,游戏仍然继续下去或不断升级。
根据ICD-11,游戏障碍的诊断必须满足行为模式足够严重,导致在个人、家庭、社交、教育、职场或其他重要领域造成重大的损害,并通常明显持续了至少12个月等前提条件。
WHO指出,在世界许多地区,人们的疾病症状与游戏障碍的症状相类似。在ICD-11中列入游戏障碍,将促使卫生专业人员更加关注此类障碍的发生风险,以及相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研究表明,在参与数字或视频游戏活动的人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受游戏障碍影响。因此,并不是所有参与游戏的人都需要担心自己患上游戏障碍。但是WHO提醒,他们应该警惕花在游戏活动上的时间,特别是当他们因此而无暇顾及其它日常活动时,并警惕游戏行为模式引发的身心健康和社交功能的任何变化。
游戏玩家认为
成为高手需要时间“喂养”
游戏玩家(图片来自网络)
ICD-11一经发布,游戏产业迅速给出了回应。来自全球各地的游戏协会——ESA、ESAC、EGDF、IESA、IGEA、ISFE、K-Games和UBV&G——发布联合声明,希望WHO能够重新考虑将“游戏障碍”列入精神疾病的举措。
“全球有超过20亿人正在安全、合理地享受着横跨各种类型、各种设备以及各种平台的视频游戏,这些游戏具有的教育、治疗和娱乐价值是有根有据且得到广泛认可的”,声明提到,各游戏协会对WHO将“游戏障碍”列入ICD-11、无视来自医学界和科学界的反对表示担忧,他们认为,支持WHO这么做的证据“极具争议和不确定性”。
一位25岁的游戏玩家也对南都记者表达了他的看法。他表示自己玩游戏已有七八年:上学期间,利用午休、放学、睡前、周末等一切休息时间玩游戏;现在工作了,也会专门请假玩游戏。但他不认为自己是游戏成瘾。
“玩游戏是因为无聊,打发时间。并且现在的游戏,要想成为高手,是要时间‘喂养’的。在旁人眼里,这容易被误解为游戏上瘾。”他认为,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在业余时间玩游戏,即使不眠不休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一个学生因为玩游戏不上课,甚至哭哭闹闹或做出超出本职的事情,可能就是网络成瘾的症状了。
对他来说,玩游戏就是一个爱好,就像有人喜欢打篮球、踢足球一样,“换个角度来讲,沉迷游戏跟沉迷运动没什么差别”。
目前国内尚无专门的
法律法规约束游戏
很多玩游戏的未成年人都说,实名认证形同虚设。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京市浩东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晓玲介绍,她今年年初开始关注“游戏防沉溺”课题,基本每天都会接到家长反映孩子沉溺游戏的电话。比较典型和严重的情况普遍表现为未成年人辍学、逃课,有的精神状态已经不正常,处于大脑分裂、肌无力、自残的状态。在她看来,WHO关于游戏障碍的判定条件,对于那些沉溺游戏的孩子“都算轻的”。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2Qb46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