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表达匮乏:守护文化的深厚底蕴(2)
光明智库:有观点提出,网络时代人的精神文化更丰富了,但未必更富有了。从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别是广大青年的精神文化需求,有何新趋势新特点新变化?是否存在文化供给增加而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
李良荣: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发展方向,不能要求青年千篇一律,而应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发展之路。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强调个性化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尊重这个时代的特性,合理引导、顺势而为。
沈湘平:青年朋友的精神文化需求有一些新趋势、新特征:追求多样化、多层次化;强调休闲和愉悦;喜欢感性而有创意的呈现方式;讲究互动与体验;突出个性化、定制化和自主选择。当前,对90后、00后等网络原住民了解不够精准。一方面,文化供给往往基于过往经验来想象受众的诉求,结果很多供给难以精准;另一方面,不少文化供给只是简单地迎合人们的需求,而忘记了文化产品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种迎合恰恰导致人们的人文素养退化。
宇文利: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文化市场的主体,他们既是生产者,也是供给者,从而成为融合主体。但就其本身的行为趋向看,精神文化产品供给者越发个性化、独立化,这是互联网时代社会主体变化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点,也是分析精神文化问题时需要注意的现象。一些人对精神文化的价值判断趋于技术理性至上、实用主义至上,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却忽视了精神文化的深厚底蕴。
深层次来看,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有效供给却处于滞后状态。从现实状况看,它们能够迅速满足人们的“文化饥饿”,但其中的文化积淀特别是积极进步的思想含量、精神营养可能会不足,这是当前我国精神文化建设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以工匠品质进行文化生产,以“功夫”修炼实现素养提升
光明智库:人文素养是社会文明的基石。有网友提出,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情感不等于有情怀。提升人文素养在今天有何意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文素养?对于提升全社会的人文素养和精神追求,社会各界应该做些什么?
宇文利:古语有云:“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古人也强调文以化人、以文化人,人文化成。也就是说,提升人文素养对于个体的健康成长、对于营造社会良性互动环境、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都有积极意义。
人文素养应以养成良善人格、美好道德、高尚情操为指向,以尊重包容、关怀体谅、行稳致远为指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至少要从政策、主体、环境、资源四个方面加强。
就政策而言,需要关注人们人文素养培育进程中的侧重点和平衡点,加强政策扶持,促使政策转化为可落实的举措。就主体而言,主体人文素质的提升,有赖于主体价值目标的设定,这就需要人们自觉抵制落后颓废文化的侵蚀,改变人文精神失落和思想文化匮乏的窘迫状态。就环境而言,应大力弘扬激励人心的红色文化,培育积极健康、引人向上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就资源而言,优化配置社会资源、思想资源,为提升人文素养提供支持和保障。
李良荣:今天我们谈论人文素养,常常会走入一个误区,就是把它和传统文化等同起来。人文素养当然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但却并不仅限于诗词歌赋。一个人可以不识字,不会背唐诗宋词,但他同样可以传承文化传统,例如诚实守信、爱国情怀等。
沈湘平:人文素养说到底是人之为人的素养。国家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提升人文素养是人的现代化的关键。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技能和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我们需要的人文素养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综合素养,目前最为急需的是诚信品质、共生理念、宽容精神、感恩情怀、审美情趣、生命意识、辩证思维和践行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要真正将培养人文素养放到与培养科学素养同等重要的位置。公众人物要发挥示范作用,真正做到有文化、有情怀,而不是为了“人设”而附庸风雅。大众传媒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引导形成敬畏崇高、追求厚重的文化氛围。对文化,要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以工匠品质进行文化生产,以“功夫”修炼达致素养提升。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胜、王斯敏、蒋新军、刘嘉丽、马雪、李晓)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4/041121610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