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讲堂,在医院,在你身边
◆ 白壁
编者按>>>
不生病,少生病,生比较轻的毛病,正是科学普及要做的事情。医院如何做好科普工作,医院是否有气魄拿出物业人力造福于老百姓,要看领导的境界与理念。
“市民健康中心”是一个崭新的故事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从北京路搬到田林新村,方秉华已经是六院党委书记,地盘大了,面积多了,大楼新了,新的门诊楼在启用时,方秉华觉得既然空间大了,作为也可以随之扩展,在党政联席会上,他提出:我们应该拿出门诊楼的第15层楼来稿科普。有病了马上看病,这不是第一的,防病,才是首要的!不生病,少生病,生比较轻的毛病,正是科学普及要做的事情。医院做好科普工作,医院把病人治好,这两件大事是同样重要的。医患双方不能只是一个会合几分钟,病人说两句,医生开方子;病人去付费,拿药,然后就结束了。事前,在病人生病之前,我们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事后,我们还可以做很多事情。
在方秉华的坚持下,第六人民医院真的拿出500平方米的第15层楼来做科普大讲堂,做市民健康中心。贾伟平(中国糖尿病专家、973首席科学家、市六医院院长,包玉倩(市六内分泌代谢科主任),周健(青年专家、科室副主任),阎玮婷(医务社会工作者),唐佳萍(糖尿病教育护士)等组成科普大讲堂的核心。有一个有力量的团队,那是必须的。
从那时开始,在这里定期举办各种科普讲座:讲爱牙,讲乳腺癌,讲防止老人跌倒,讲骨质疏松,讲心血管……讲座者都是六院各方专家,完全是义务的,没有讲课费;听者呢,不收听课费,也没有人员限制,可以是正在医院等候治疗的病人来听,可以是病人家属来听,可以是住院的病人来听,也可以是特地赶来听讲的百姓……
市民健康中心开张半年多就受到了上海市民的好评,成为六院健康教育的名片。原因是它传播了防病、治病的相关知识,变被动治疗为主动的事前预防,这不仅仅是观念上的改变。
方秉华他们并没有满足这些好评,他们在思索:500个平方对众多市民来说还是太小太小了,能不能再扩大呢?能不能把“根须”深入到居民中去呢?能不能把疾病防控关口前移呢?对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就是能在地域上辐射更广的一个机构吗?它们不但能管好患者的档案,更能扮演好科普“传声筒”……
方秉华思考的题目很大,又很接地气:政府办的公立医院,能够做些什么?公立医院的党委有效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形式和途径是什么?怎样才能让社会满意患者满意?
“糖友会”故事是很有意思的故事
大冬只有30岁,体重竟然达到360斤,走路都很吃力,上班更是上不动,他患有严重的糖尿病,空腹血糖达到17-18。
根据医生的经验,年纪大的糖尿病患者大多能管住嘴,能重视病情;而年轻的往往失控,生病归生病,吃药归吃药,美食归美食,似乎是“齐头并进”。
大冬就是这样,明明晓得这毛病再也不能暴饮暴食,但他觉得反正糖尿病看不好,那就做老饕做下去吧,自暴自弃。住进六院之后,饮食都由病区严格控制,大冬的血糖终于降下来了,一个星期之后就出院。可是,一回到家又失控了,又大吃大喝,血糖直线飙升,于是再住进六院……如此反反复复,三进三出,医生、家长、同伴都束手无策。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达到9·7%,几乎十个人里面就有一个糖尿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关糖尿病的知识,社区医疗支持能力薄弱,社会关注度低,常态化服务项目缺少……
有一天,一个外国留学生在六院聊天时说:有的欧洲国家有糖尿病的“同伴教育”……
说者无意,听者心里咯噔一下,方秉华思忖:医院治疗病人只是一块,病人不可能一辈子住在医院。要让病人康复,或者说能控制病情,为什么不把科普扩展到社区卫生中心?为什么不让老糖友来帮助新糖友?为什么不让能够控制住嘴的病人来帮助不能管住嘴的病人?一个糖友算他每年有6小时跟医生会面,还有8760个小时呢?同伴的支持帮助有极大的用武之地啊!我们要做中国的“同伴教育”。
经过酝酿和筹备,2008年,全市第一家“糖尿病健康乐园”在第六人民医院成立,它和桃浦社区服务中心、真如社区卫生中心、曹杨社区卫生中心,普陀区疾控中心等六家单位合作,一开始就向社区推广和延伸。
党委书记方秉华给它起了一个温馨的别名:糖友会。
凡是在六院治疗过的糖尿病病人,都可以参加了这个糖友会。通过同伴教育形式,提升糖友的信心,扩大社交支持。六院的专家志愿者时常深入社区,讲座,授课,听诊,为社区居民和社区医生宣讲糖尿病防治知识,这是“健康大讲坛”。
三路志愿者会同攻关,一路是专家志愿者,一路是同伴志愿者,还有一路是社区志愿者。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4/041522446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