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城徐州重生:实现由“黑”变“绿”生态逆转

2019-04-23 13:38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128 次

  徐州,这座城市曾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困,资源枯竭一度背上沉重的生态包袱。党的十八大以来,深感环境之痛的徐州努力践行新发展理念,城市涅槃变革,迎来由“黑”变“绿”的生态逆转。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调研时,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

这是江苏徐州城市一角(2012年1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摄

这是江苏徐州城市一角(2012年11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摄

  由沉寂而重生,古城徐州经历了怎样的自我革新?从树枯地竭化身成绿意盎然,实现了怎样的生态再造?其治理逻辑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提供了怎样的路标指向?

  由滞向兴的城市重塑

  新中国成立后,“百里煤海”徐州累计产煤10亿吨,作出重要贡献。工业结构、百姓生活,皆以煤为源、延展生发。

  然而,随着煤炭枯竭,曾经的支柱产业式微,化工、冶金等工业,结构偏重、产能过剩;空气污染,土地塌陷;基础设施滞后,城内存有大量工矿区。

这是20世纪80年代的徐州市区风貌(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这是20世纪80年代的徐州市区风貌(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1882年起掘井建矿,最多时超过250座,采煤塌陷区和采石宕口,成为徐州的“生态疮疤”。

  与同类资源枯竭城市一样,徐州走到了转型关口。党的十八大以来,徐州匡正发展理念,迎来城市重生。

  用创新发展破城市之困。

游人在徐州云龙湖珠山沉水走廊游览(2012年11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韩瑜

游人在徐州云龙湖珠山沉水走廊游览(2012年11月11日摄)。 新华社记者韩瑜

  云龙湖畔,徐州科技创新谷里活力十足。

  在软通动力公司,轻点“智慧城市运营管理平台”,生态环境监测、跨境电商贸易等城市17个维度内容,跃然屏幕之上。

  “谷”里的国际大学创新联盟淮海国际创新中心,为全球青年人搭建平台,志在打造全球最大跨境孵化中心。

煤城徐州重生:实现由“黑”变“绿”生态逆转

  4月4日,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工人在结构车间进行起重机焊接作业。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徐州的代表性企业徐工集团,不久前以“超级移动起重机创新工程”再摘中国工业大奖。在这个被誉为工程机械技术“珠峰之顶”领域的突破,使得中国位列三个能自主研制千吨级超级移动起重机的国家。

  “过去的粗放发展碰上了天花板。”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说,企业在行业断崖式下滑时仍加强研发,建成全球四大研发中心,自主掌握了4000吨履带吊等一批世界先进核心技术。

  目前,徐州已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00多个,大中型工业及规模以上高新企业研发机构达700多家。创新,成为走出城市困局的重要动能。

  用绿色发展解城市之痛。

煤城徐州重生:实现由“黑”变“绿”生态逆转

  拼版照片:上图为马庄村第三煤矿建成投产庆祝现场(1988年10月摄);下图为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一角(新华社记者季春鹏2018年3月13日摄)。 新华社发

  挖土造田、挖湖造景,徐州面积最大、沉降最严重的采煤塌陷地,摇身变成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湖水清澈、草木茂盛。

  将生态包袱化为生态资源,徐州对成片的采煤塌陷区、工矿废弃地和采石宕口实施生态修复,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3.6%,人均公园绿地17平方米。

煤城徐州重生:实现由“黑”变“绿”生态逆转

  这是4月3日在徐州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拍摄的潘安水镇(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往日“一城煤灰半城土”的徐州,山城相依、山水相连,尽展“一城青山半城湖”的风采。

  曾经的挖煤工徐刚,3年前筹备潘安湖婚礼小镇,现今年接待约10万人次、收入过千万元,许多外出打工者也纷纷回乡从事乡村旅游。

  从空中俯瞰徐州,城在林中,房在绿中,人在景中,青山碧水、绿树繁花,俨然江南风姿。

煤城徐州重生:实现由“黑”变“绿”生态逆转

本文标题:煤城徐州重生:实现由“黑”变“绿”生态逆转 - 健康新闻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4/042323163201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