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自敏:为血液病患儿点亮生命的灯盏

2019-04-26 10:56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169 次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在白血病患儿心里,她是给予新生的“孙妈妈”;在同事眼中,她是“领头雁”“女强人”,带领团队步入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UCBT)全球领先行列,首次在国际血液学界发出“安徽声音”;在同行眼中,她二十年持之以恒将脐血移植做出中国特色,造福众多的白血病患者,有着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年过花甲,孙自敏仍有着医者不变的初心和韧劲,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造福更多的白血病患者,让即将凋零的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孙自敏:为血液病患儿点亮生命的灯盏

  医者心:不辜负血液病患者家庭的重托

  1982年,从安医大毕业分配到安徽省立医院工作后,孙自敏一开始心仪的科室并不是血液科。当时的血液科仅有十张床位,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血液病犹如洪水猛兽,极少有治好的先例,大部分的病人来到血液科,家人只能面对等死的悲剧。孙自敏这个刚刚从大学校园步入临床的小姑娘,感觉“很压抑,很难有做医生的成就感”。但在科室前辈的引领下,倔强的她逐渐领悟到,越有困难,越要迎头赶上。因为这背后,是无数血液病患者家庭的重托。

  定科不久,孙自敏便与同事一起,到医院病案室,翻阅了1975年到1990年间所有急性白血病病例的病史档案。通过统计分析,孙自敏发现,整整十五年间,医院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生存率只有8.8%,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几乎没有长期存活的病例。这里是全省最好的医院之一,省医的治疗水平代表就是全安徽的医疗现状,还有多少病人和家庭在苦苦等待?!这个不认输的姑娘心里埋下了种子,一定要改变现状。

  1995年,36岁的孙自敏成为医院血液科行政副主任主持工作,从此,她带领血液科团队走上不断探索创新的医学征程。那时,没有发达的互联网,获取医学前沿资讯和诊疗新技术,大都只能靠跑。孙自敏就与老主任潘理眀、吴竞生一道,北上南下,去山东,去广东,跑遍全国许多城市,了解当时中国脐血移植开展的情况和经验。在她的带领下,结合安徽实际情况,1999年医院血液科成立脐血干细胞移植团队,大力开展脐血移植临床和科研攻关,孙自敏也将血液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尤其是脐带血干细胞移植临床方案的优化和干细胞植入机制的研究作为自己毕生的奋斗方向。

  脐血是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并离断后残留在胎盘和脐带中的血液,通常是废弃不用的。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脐血中含有可以重建人体造血和免疫系统的造血干细胞,可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

  由于脐血来源丰富、采集方便、能长期冻存、不易受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等感染、HLA配型要求低、查询方便快捷、免疫原性弱、移植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尤其是慢性GVHD发生率低且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较强等优点,正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儿童及成人恶性及非恶性血液病的治疗。世界范围内,目前脐血已经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神经母细胞瘤、粘多糖病、地中海贫血、骨髓发育不良症候群、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肿等80多种疾病。

  孙自敏带领团队在相关临床实践和学术研究上不断发力,先后申报安徽省“九五”科技攻关课题《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主持并获得国家自然基金、卫生部行业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安徽省“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攻关等20余项科研基金课题的资助。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6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和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7项,三等奖5项。

  仁心仁术,医者大爱,医生是崇高的职业,托举着生命的重量。孙自敏深知医生终身学习的重要性,2000年、2006年和2010年,孙自敏先后三次赴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骨髓移植中心学习。2009年,已经50岁的孙自敏选择去日本东京大学医学科学研究院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学习,为的是把脐血移植这项治病救人的技术研究得更深更透,让更多的生命之花得以绽放。

  中科大附一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汤宝林既是孙自敏的同事,亦是她的学生。他告诉记者:“孙院长每日都非常忙碌,上午坐门诊时常持续到下午两点,连午饭都吃不上一口,这也让她患上了胃病。下午,她也会到病房查看病人的病情,一忙就到晚上7、8点才回家。回家后,她经常继续研究并撰写各类文献,我们经常夜里11、12点收到她的邮件。”

  医患情:一声“孙妈妈”叫了二十年

本文标题:孙自敏:为血液病患儿点亮生命的灯盏 - 疾病百科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4/042623E4201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