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英含:道路是走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

2019-04-27 18:06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143 次

徐英含:道路是走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

■本报记者 温才妃 通讯员 陈俭

徐英含:我国法医病理学最著名的专家之一,浙江大学医学院(原浙江医科大学)教授,国家教委法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委员、中国法医学会理事等。获2018年度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终身成就奖。

我是做法医尸体解剖的,从事这项工作要不偏不倚。一切均应实事求是,所见、所记录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不能被外物所左右。凡浮夸风、报喜不报忧、弄虚作假都不允许。

徐英含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专业,听起来让人颇为惊悚。

与它最相关的职业,在古代,被称为“仵作”;在现代,被称为“法医”。随着电视剧《洗冤录》《法证先锋》《法医秦明》等热播,充满红色的血腥味道与黑色的诡秘色彩的工作场景,总是让人又好奇又惧怕。但是,他们却是当之无愧的“尸语者”“死者代言人”,因为活人会撒谎,但尸体不会。

略有不同的是,作为浙江大学教授的徐英含是法医门生的老师,也是国内公认最著名的法医病理学专家之一。

阴差阳错入此道

1953年,27岁的徐英含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成为该校创校以来第一位法医学教师。年轻时的他意气风发,希望在教学上“一展身手”。然而,当时法医学仅是一门选修课,不仅没有设备,甚至连教材都没有。

学校教务处让徐英含先向学生们介绍法医学内容,让学生自愿选修或不修。“如果学生中没有人选修,我这法医学教师岂不是‘失业’了吗?”为此,他很彷徨。

为了让学生们选修法医学,他做了充分的准备,收集了许多案例对学生进行讲解,出乎意料的是,听完徐英含的讲解之后,学生竟然全体选修了该课程。这样,选修课就变成了“必修课”。徐英含笑称,“饭碗”总算保住了。

历史就是如此巧合,这段经历让他恍惚看见了自己踏上法医学之路的影子。

1946年,徐英含考进浙江大学医学院六年制本科,当时学校并没有法医学课程。直到1951年,卫生部从全国医学院校抽调一批学习好、思想进步的高年级学生,举办第一届高级师资班。

班内要求必须有人填写法医学志愿,而命运跟徐英含开了一个玩笑。当时班里填写法医学志愿的学生,均未被批准为法医学师资。然而,未填写这一志愿的徐英含却被分配去法医师资班学习,这让他一开始“很想不通”。但也正是这次勉强服从统一分配的契机,开启了他与法医学一生难解的缘分。

毕业后,徐英含回校任教,很快在专业领域一显身手。1957年4月17日,在浙江吴兴县杨家埠发现一具“似乎没有骨骼”的软尸,其特点是尸体经久不发生腐败,而且全身骨骼柔软,可以任意卷曲与折叠。这具怪尸的发现,被当地群众怀疑为“妖怪”。

这种怀疑必须消除,这一任务很自然地落在了徐英含的肩上。他来到杨家埠实地考察墓地土壤性质、附近水质、尸体生前历史,结合尸体解剖、化学检查、细菌学检查,最后确定这是一具已经埋葬200年的清代乾隆年间的尸体,由于棺外酸性水分渗入棺内,长期作用于尸体,使尸体腐败停止。同时,骨骼由于脱钙而变软。当时,这一新闻披露于浙江、上海的媒体,甚至上海有的高校还组织师生前来参观。

若干年后,他的同届同学姜起立在回忆文章中写道:“法医学虽非徐英含同学的志愿,但徐英含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勤奋,在法医学方面做出了优异的贡献,著作等身,荣誉多多,成了法医界的权威,令人钦佩不已。”

法医病理大放光彩

2003年3月24日,湖南某女教师死亡一案,历经4次法医病理鉴定,费时1年零4个月,死因意见依然存在分歧,有的意见出入还很大。

2004年6月27日,徐英含参加了最后一次法医病理鉴定。专家组共有5位成员,其中4位都是中青年骨干,只有徐英含是年近80岁的老者。他们都希望老先生能发挥主要作用。

经过几天阅卷、讨论、尸检,徐英含首先发表观点,他认为寻找死因的关键,在于找到导致死者肺水肿的原因。

一直以来,他认为,死因分析是处理死亡事故中的核心内容,必须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正确的死因结论。现有的某些资料、档案,有时把死因、死亡机制、死亡方式、主要死因、直接死因、间接死因、辅助死因、并发症等概念相混淆。结果同一案例,不同的人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在死因统计上也由于理解不一致而出入很大。不少情况是误将死亡机制当作死因,例如心、肺功能衰竭,肝、肾功能衰竭常被误作死因,这必然会导致千篇一律的结果。

本文标题:徐英含:道路是走出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 - 疾病百科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4/042H40K201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