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如何走出去?中外专家告诉你
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记者 刘传书
中药植物药在我国具有几千年历史,然而其进入以西药主导的国际市场长路漫漫。作为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中医药游离于西方医疗体系之外。如何赶走中药“走出去”的拦路虎?如何解开“土中药”干不过“洋中药”的“魔咒”?如何推进中药与植物药的标准化、科技化、国际化?围绕这些问题,在2019中药与植物药国际论坛上,众多国内外专家,行业大咖深入分析现代技术对中医药的研究现状,共同探寻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医药走出去的路径选择。
不敌“洋中药” 逆袭可期
国内中药业界一直视复方中药进入国际市场为畏途,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日前一家日本企业却悄悄地把六君子汤注册进了欧盟。这个案例震动国内中药业界。
中国科协(深圳)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总裁、论坛联合主席周路明
“近年来,全球对包括中药在内的天然药物的需求猛增。一方面是因为新的化学药物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日益显现,促使人们把眼光投向传统医药领域,中药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作为2019中药与植物药国际论坛联合主席,中国科协(深圳)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总裁周路明对中医药目前的境遇表示心急。
数据表明,目前国际传统药市场的年销售额约1700亿美元,而我国仅占国际市场份额不到2%,与我国中医药发源地的地位大不相称。更加严重的是,中成药贸易自2008年开始持续出口逆差。比如2010年,我国中成药出口1.93亿美元,进口2.18亿美元。这就意味着,我们手捧着老祖宗留下来的优势资源,竟然干不过“洋中药”!
周路明认为,长期以来,中药质量控制标准片面西药化,导致中药优劣、真伪难以辨别,严重影响中医药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科技创新严重滞后。国内中医药研发投入仅占销售额的2%,动不动陷入同质竞争、低端仿制、价格战争。而欧美日韩等国早已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等创新技术研发中药,导致日本汉方等洋中药大行其道,而中国中药只能按农产品卖出去。
可喜的是,近几年来,中医药界已经在集体反思中药西药化发展模式的弊端,并大力倡导中药科技创新,中药标准化、科学化、国际化的战略发展路径逐渐成为管理层及产业界的共识,逆袭可期。
“深圳是国家级的中医药改革试验区,就是要在中药国际化浪潮初起之际,积极搭建一个中外顶尖专家学者协同创新的交流合作平台,直面中药产业痛点,为中药国际化提供深圳方案。”周路明说。
产业“痛点”待消 欧洲市场是首选
“目前中药面临几大痛点:质量控制和检测方法;科学证据、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尤其是有信誉的产品,才能够在中国和国际上流通。”作为中医世家又在欧洲工作生活30年的科学家,2019中药与植物药国际论坛联合主席,欧洲药典中药委员会专家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创新学术委员会副主席、规范中医药学会“法规组”主席王梅博士可谓最懂中药在世界上的境况的。
欧洲药典中药委员会专家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创新学术委员会副主席王梅博士。
2000年后,王梅博士及其领导的科研团队在全球范围内首开先河——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对中医的诊断、对中药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证据,并取得了数项专利研究成果。
她携手成都地奥集团经过4年的科研和注册筹备,于2012年成功将地奥心血康胶囊以中成药身份在荷兰注册并进入欧洲市场。这是中国第一个中成药产品准入欧洲市场,这项重大成果在中医药国际化的道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对中医药态度还处在怀疑多过好奇的欧洲药监系统,这是破冰之举。
2018年底,王梅博士作为欧盟注册项目顾问,协助三七通舒胶囊原料药三七三醇皂苷进入《德国药品法典》,这是我国首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提取物进入西方发达国家药典,代表了中药国际化进程中最新的重要成果。
作为欧洲药典中药委员会的委员,王梅博士主持20多种中药材的欧洲药典质量标准研究工作,其中墨旱莲、骨碎补、川木通、泽兰、鱼腥草、知母、水红花子、虎杖和川龙薯蓣等十几味中药的质量标准已经被欧洲药典正式收录。
王梅博士指出,“中药国际化欧洲市场是可行之路。”同时,“标准和创新是中药国际化的两桨。”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5/050124b4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