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职场女强人被送急诊抢救那天,做了和你同样的事!
左三圈,右三圈
大腿抖抖,小腿抖抖
有事没事,你得动一动
虽然很多人说抖腿是种毛病,但长期不抖腿,也容易得病。
对那些认为“生命在于静止”的人来说,不动,除了可能“骨头胀”还可能引起严重的下肢深静脉静脉血栓。
杨梓(化名)是杭州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活动策划人员,33岁的她工作雷厉风行,年纪轻轻已经成为团队负责人,强烈的事业心让她对待工作近乎“疯狂”,也因此被同事称为“女强人”。
前不久,杨梓带领团队进行一场重要的活动策划,为了交出一份完美的策划书,连续几天她都是从早上坐到晚上,一日三餐也都在座位上匆匆解决,忙起来连水都顾不上喝,累了便趴在桌子上打个盹,整个人就像“长”在了座位上。从4月初开始,她就感觉左小腿有些酸胀,走路也不是很舒服,以为是没有休息好的缘故,也没特别在意。
不想4月3日晚上8点左右,她却感觉左腿僵直、走不动路,再仔细一看,整条左腿已经呈紫红色,她赶忙在同事的陪同下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在浙大一院急诊科,医生联系了血管外科李栋林副主任医师进行会诊。“当时她的左腿肿胀,呈紫红色,左腿明显要比右腿粗一大圈”,李栋林回忆到,“不过她人倒是挺淡定的,坐在推床上还捧着笔记本电脑在工作”。
结合杨梓的病情及日常工作状态,李栋林主任诊断她为下肢深静脉静脉血栓,当得知她一直在服用避孕药,更加坚定了这一诊断。“因为避孕药里的激素会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再加上她平时不怎么活动,很容易就形成深静脉血栓。”李栋林解释。
经过详细检查,杨梓的血栓从小腿静脉、腘静脉、股静脉一直延伸到髂静脉,相当于从左小腿到腰部位置的静脉血管都已经堵塞了,并且她当时左腿颜色已经呈紫红色,张力很高,属于比较严重的类型,继续发展下去,有可能导致左腿坏死。她被紧急收治住院输注了抗凝、溶栓药物,第二天医生便为她手术吸除了血栓,同时在左髂静脉处放置了支架。
血栓,就是血管中血液凝固而成的“血凝块”,就像河道里的淤泥一样,小的血栓可能影响血流速度,大的血栓则可能堵塞血管。当静脉血管中出现血栓,则称为静脉血栓,包括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两种情况。
深静脉血栓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为常见,尤以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居多,约占80%,血管解剖学发现,人体的左髂静脉天生受压迫,血流不及右髂静脉,有些压迫严重的人就比较容易得深静脉血栓。通常表现为腿肿胀、酸痛。
而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则很有可能随着血流游走,堵塞给肺供应血液的血管,引起肺栓塞,严重者危急生命。
静脉血栓三大发病因素,这几类人要特别注意
静脉血栓发生有三大因素:血流速度慢、血管内壁损伤、血液高凝,通常都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
活动少、久坐不动导致血流速度慢,那些超过半天以上时间不活动或很少活动的人都是高危人群。比如办公室职员、程序员、长期卧床的老年人或患者等,李栋林主任也经常碰到连续几天沉迷游戏、长时间打麻将而导致静脉血栓的患者。
药物、激素等刺激会导致血液高凝,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肿瘤患者、服用精神类药物患者、服用激素的患者、服用避孕药的女性,要尤其注意。孕产妇也是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一是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二是由于孕产妇在怀孕期间和产后活动少,特别是坐月子期间,在产妇不能多动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风险增加。
静脉血栓防治,“多动”是关键
其实,静脉血栓的预防,核心观念是“多动”,避免久站、久坐、久卧,保持血液的正常流动。对大多数术后卧床的患者,可以使用弹力袜、脚背提伸、被动运动等方式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早期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特别容易被忽视,正因为此,很多人等到发现的时候病情已经较严重。如果持续性出现小腿酸胀,轻度肿胀,下地走路不舒服,躺在床上症状就缓解的情况,请一定不要忽视,很有可能是静脉血栓的早期症状。
静脉血栓可以通过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
1、一般治疗
抬高患肢;在静脉血栓急性期卧床休息、避免小腿按摩挤压等;使用静脉活性药物。
2、基础治疗
基础治疗是通过药物抗凝,抗凝需要足量足疗程,一般而言需要长期抗凝至少持续3个月,某些情况下可延长至6-12个月甚至更长,具体选择方案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确定。
3、手术治疗
目前,手术治疗是治疗静脉血栓最根本、最彻底的方式,通过溶栓、吸栓、取栓等手术,彻底清除静脉血管内的血块,降低复发可能性。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5/0503254a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