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理学泰斗去世 诊断曾被誉为"全国金标准"
(原标题:中国病理学泰斗去世,她一辈子都在与死神争夺患者生命)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医学家、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教授、研究员刘彤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8年7月8日11时11分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89岁。
图片来源:北京协和医院
说起“病理”,很多普通网友可能会略感陌生。但家中有人罹患癌症的话,一定会知道这两个字的分量。简单说,病从哪里来、发展到什么程度、应该怎么治,很多临床医学的重要决定,都要从病理分析中寻求答案。
在北京协和医院的病理科,患者经常可以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八旬老者端坐在显微镜前,一丝不苟地分析病理、出报告、指导学生……
她就是刘彤华院士,一辈子都在与死神争夺患者的病理学泰斗。
“全国病理诊断的金标准”
刘彤华院士是国内外著名的临床病理学家,65年来辛勤耕耘在病理学医教研第一线,对疑难病症的诊断率极高,尤其对淋巴结病理、消化道疾病病理、内分泌病理等病理诊断造诣精深,她的诊断被誉为“全国病理诊断的金标准”。
前排中为刘彤华 图片来源:北京协和医院
既然不能选择临床,那就选与临床离得最近的学科吧!”
20世纪50年代初,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奇缺,“高级师资训练班”应运而生。按照当时的规定,所有的医学生只能报基础学科。
“既然不能选择临床,那就选与临床离得最近的学科吧。”从小立志要做医生的刘彤华选择了介于基础与临床之间的病理学。
1952年,离开上海圣约翰大学前 图片来源:北京协和医院
?1952年,刘彤华从上海来到北京,跟随胡正详教授做病理学研究。胡正详说过的一句话——“研究科学的人要沉浸在科学里,里外渗透,不能分心”,让刘彤华铭记了一辈子,坚守了一辈子。
196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迁往四川简阳。几乎将所有的仪器设备、档案资料,包括尸检档案和尸检大标本全部带走,只给刘彤华留下了几间空荡荡的屋子和两名技术员。
1952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病理系高师班师生合影 。中右三:刘彤华
“脱离了母体的婴儿不仅要独立活下去,而且还要活得好。”抱着这样的信念,刘彤华开始了协和医院病理科的建设工作。开创性的工作总是充满了艰辛与挑战。
人手不够,刘彤华就亲自干起技术员的活儿。每天早晨7时,她准时第一个来到医院,把浸蜡的标本包埋成蜡块,便于技术员上班后切片制片,以节省时间。白天,刘彤华要处理大量的阅片及报告。遇上疑难病例,她晚上还要留下来反复查资料。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协和医院的尸检例数每年都能达到200例。“刘彤华教授亲自参加每一例尸检。她将这些大体标本和组织蜡块全部编号保存,到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制作成了一套包含十多个系统的国内头一份教学幻灯片,全国各地病理科争相索要。”跟随刘彤华30多年的技术员王德田回忆说。
现在,从1916年起的协和全部尸检档案,从1917年起的全部外检档案,一共110多万份,全都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协和的档案柜里。有人感慨地说,与其说刘彤华保留的是一份档案,不如说保留的是一种学术传统。
1979年,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左四:刘彤华 图片来源:北京协和医院
“在病理诊断中,凡没有百分之百把握的,决不轻易下结论。”
刘彤华签发的任何一个病理报告都有明确的诊断,体现出干练、精准、坚定、果敢的“刘氏”风格。
从事病理事业60余年,经刘彤华之手阅过的片子、签发的报告达30万份之多,她却极少发生差错。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2/02111FH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