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医疗科研短板正在拉伸:硬件建设挥出大手笔,软件做优也要按下“快进键”
在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调整优化方案给出无锡医疗卫生硬件建设大手笔的当口,无锡医疗卫生如何做优软件也引起高度关注。
在市卫计委科教处提供的“十三五”省“科教强卫工程”项目统计表上,清晰地列出了全省各市获得省临床医学中心(创新平台)、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省医学创新团队、省医学杰出人才、省医学重点人才、省医学青年人才这些代表业界顶级水平项目上的数据。无锡在城市层面上,医院建设项目上远落后于南京、苏州。
无疑,科研短板已是制约无锡医疗水平迈向顶尖的一个关键瓶颈,亟需下大功夫解决。
临床医生要不要做科研?这不应再成为问题
学术味差,无锡一位知名专家曾如此形容本地医界存在着的科研薄弱现象。
临床医生要不要做科研?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市转化医学研究所所长吴兵在采访中讲了两个例子:美国一位普通社区医生通过对社区理发店特定人群中高血压患者进行的细致研究,在全球心血管年会上发表了引起轰动的高质量论文。另一位国外医生,则对其治疗过的2000多名肥厚性心肌病病人的每一位都做了从发病开始的全程资料跟踪和研究,最终成为全球顶尖专家,几乎所有这种疾病的诊疗规范和指南都出自其手。两个例子说明了两点,一是即便是最基层的医生也能做科研,二是科研对临床水平有着多么大的提升作用,从普通临床医生到高级专家再到医学科学家,医学水平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
市人民医院今年开始在全院举行临床研究能力主题提升活动,并全力建设生物样本库和科研病例库。吴兵认为,科学、规范地记录一个病例,就是一种科研思维和科研方法的训练。
“基于‘阴平阳秘’理论研究龟鹿二仙胶经Smad3介导的骨稳态平衡抗骨质疏松机制”,是今年市中医医院骨伤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课题,市中医医院院长陆曙以此为例向记者说明科研对中医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用现代科研方法研究中医经方的治病机制,“中医有原创思维,加上现代的科学方法,在科研方面会更有空间。”他认为,中医有很多经典的治疗方法和经典的药方,但给大众的感觉就是靠个人经验,靠师徒传承。中医科研就是要用现代科学方法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让中医从“方言变成普通话”,使得中医的经典治疗手法和经典药方更加规范和更具推广性。像市中医医院对心肌损伤的研究,就获得了两项国家发明专利,并研发出了一个新药。全国中医院推广的扩张型心肌病诊疗方法和临床路径就是由市中医医院制订的。如果没有科研的介入,这些都无法实现。
没有科研氛围与平台,如何能引来高层次人才
国内一位顶级医学专家说过,科研是一家医院实力、声誉所系,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科研实力决定医院品质。
“无锡的医生,是有能力做好科研的。”市二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鲁晓杰在回顾自己团队在神经外科内镜技术上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经历时感慨道,无锡卫生系统这些专家不是没有水平,无锡的科研和技术创新也不是没有,只是比例还是偏低,氛围还不够浓厚。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高水平的顶尖三甲医院中,已是各科室的常态。而在无锡,虽已有一定突破,但在项目数量和等级上相比国内顶尖医院还有很大差距。无锡现在已在肺移植、烧伤等技术领域进入到全国领先行列,也不乏有在世界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取得了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成果奖,但总体上还是些星火,还有待形成燎原之势。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华东认为,过去一直说无锡医院平台不行,招不到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科研平台和科研氛围不行,高层次的人才不愿来。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医院在政策和机制上有创新和改变。他设想,以后医院临床重点专科的主任,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因为博士在受过系统科研训练的基础上,能够在更高层次去协调科室的临床技术、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够在更高层次上引领临床专科向学科转变。对于新入职的博士,将改变过去的按年限逐步提升薪酬的机制,而是从一入职开始,就给予过去三年后才能达到的薪酬,鼓励这些博士能在较少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更快地在科研上有所作为。这些机制和政策对附院吸引高层次人才已产生了积极效果,最近就有一位手握国自然项目的博士有意入职附院。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044G4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