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药物研究所:铸就
孙曼霁院士在实验室。 刘征云 摄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药物研究所:铸就中国医学防护坚盾
中新网北京5月14日电 (李纯 庄颖娜 刘征云)暮春初夏时节,中新网记者走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某药物研究所。低调的他们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却每每在国家应急救援和重大疫情防控时发挥关键作用。
组建60年来,研究所一代代科研人员以“姓军为战、强国为民”为已任,攻克一项项技术难关,取得了多个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重大科研成果,为国家和军队铸起医学防护的盾牌。
张学敏院士与科研骨干交流重大前沿领域科研进展。 孙红 摄
中国医学防护“从零到一”
为解决中国军队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医学防护难题,1958年,某药物研究所前身在北京正式组建。汤腾汉、黄衡禄、周金黄等老一辈科学家齐聚一处,开始了对医学防护这一新领域的探索。然而,摆在“巧妇”面前的却是“无米之炊”。研究所历史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建所之初,连台像样的仪器都没有,有的只是几个手提秤、几个破闹钟、几个瓶瓶罐罐。
一无经验,二无设备。面对外国的技术封锁,科研人员从公开文献中寻找蛛丝马迹。缺乏实验器材,他们就自己画图、夜晚加班,做出特种通风橱、液体自动分流装置、熔沸点测定器等一批实验器械。
仅用一年时间,这些科研人员就在防护重点领域拿出初步防治措施,推出军用饮水检测箱、简易军粮检查盒、综合防治措施等成果,实现中国军队医学防护从零到一的突破。
初战告捷,新的攻关也随之展开。保证部队官兵在战场上实现全面有效防护,必须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实战需要的医学防护体系。这是从侦、检、诊、防、治结合来研究的大课题,筛选、药效、安全性评价等各研究方向同时发起了冲锋。
积硅步至千里,汇小流成江海。那一年,以该所40多项尖端科研成果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项目,获得中国医药卫生领域首个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中国拥有了维护国家安全的医学防护盾牌。
拥有23年军龄的该所研究员李锦说,研究所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最短时间内为中国构建起初步的医学防护体系,铸造中国军队的医学防护盾牌。“这句话虽然说起来简单,实则是对国家、民族非常重要的大事。”
应用万亿次集群计算机系统开展药物筛选。 刘征云 摄
科研准星聚焦战场需要
近年来,研究所瞄准军队卫勤建设需求,科学确定“十三五”整体发展框架和特需药物研究等重点研究方向,不断加快科研成果与实战应用的有效对接:
——制订颁布系统配套的洗消、诊断、救治国家军用标准体系,研发配备系列现场救援装备,逐步实现成果装备化、集成化、信息化,为打造新型国家医学安全防护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李松、谢剑炜共同领衔的团队研究项目攻克“防、检、治”环节关键科学难题,形成全新防护能力,相关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建成中国首个防护药品原料药中试与产业化基地,产能跨度大、适用度广、涵盖常规和特殊生产技术,突破了原料药应急生产的能力和质量瓶颈,解决了应急状态下特殊用药保障难题。
研究所防化队员应急拉动。 熊垒 摄
前不久,一批新型防护训练模拟器材配发部队,助力部队实战化训练。设计者高春生带领团队深入部队一线,指导装备训练,收集使用意见,研究改进措施。除了为部队解决现有问题,研究所还多次参加军队卫勤实战化演练、执行国家重大活动安保任务,在实战中运用、检验科研成果。
谈及“姓军为战”的内涵,李锦认为,除了为部队解决实际困难,防护医学科研还应具有更长远的眼光,从战略、战役层面出发,着眼与部队战斗力生成、维持直接相关的问题。
李松院士指导开展抗流感药物研发。 刘征云 摄
“流感下”的强国为民担当
今年2月,微信长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爆朋友圈,令不少人感叹小小病毒的可怕。在中国抗击流感病毒的多场战斗中,该药物研究所发挥了鲜为人知的重要作用。
2003年春天,“非典”病毒肆虐。李松领衔的团队前瞻布局,将极有可能带来重大疫情的流感病毒作为重点科研方向,自筹资金开展药物预研。
一年后,各地H5N1禽流感疫情频发,中国尚无自主生产的抗流感特效药,外国制药公司的答复却是4年后才能供货。关键时刻,研究所自主研制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军科奥韦”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全部临床前工作。研究所协助国家建设抗流感药物生产线,完成了50万人份的国家和军队战略储备任务。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0AXR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