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心血管疾病防控体系建设 多措并举打通“最后一公里”
央广网北京3月9日消息 (记者王启慧)在今年两会上,越来越多关于民生和健康的话题获得广泛热议。“心血管疾病”作为我国居民死亡原因榜首的疾病,成为医疗卫生领域的重点讨论内容。8日下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士葛均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霍勇、北京医院教授杨杰孚、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张澍等四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心血管疾病”的相关话题在国家卫健委百姓健康频道两会“心”声——医药卫生界别心血管内科专家提案记者见面会展开讨论。
“医学人才培养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谈数量”
“无论是充斥荧屏的“养生热”,还是手机终端漫天的“医学科普”,都反映出民众健康意识的觉醒。”葛均波发现,近年来在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下,医学科普也变的生动活泼起来。然而,面对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普通民众难以分辨。更有甚者,一些打着医学科普旗号的“伪科学”大行其道,严重误导了民众。因此他认为,必须要从专业层面开展全民医学科普教育与健康促进知识宣传,将正确的疾病预防与健康知识传播给大众,提高人们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处置能力。
“无论是健康科普还是医学人才培养,都离不开教育。”葛均波提到,健康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只有真正将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才能真正推进落实健康教育体系建设,从而实现健康中国目标。
葛均波表示,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我国医生的培养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谈数量;在质量提升过程中,应将院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紧密衔接,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不断优化,从而改善我国医学院校招生多、医疗机构用人难的境况。
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心血管疾病监测评估体系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的态势仍然没有得到缓解,若想迎接中国心血管事件下降拐点的到来,霍勇认为需要落实“最后一公里”。逐步建立健全省级、地市级、县域心血管疾病监测评估体系,把危险因素控制、疾病救治能力提升等工作做深做细,才能真正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因此特别建议将《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作为抓手,在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帮助下,以当前“指数”为依据、以未来“指数”改进为目标,把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控体系推向新的高度。
此外,霍勇还建议将学科中心建设作为抓手,进一步深化分级诊疗方案的落地实施。例如,以胸痛中心建设为代表急救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积极成效,而心脏康复及CPR-D培训体系的建设则有待进一步加强。可见,学科中心建设将非常有效地促进相关医疗能力的提升。如果能够由政府牵头、专业支持、行业参与,共同开展心脏康复体系建设等试点工作,将更好地从专业技术水平、专业人才队伍、康复服务能力和医疗支付方式等方面开展模式探索和工作试点,科学提升我国心脏康复的整体能力,推动我国心血管病防治体系的完善和闭环。
我国每年约有55万人发生院外心脏骤停,其生存率不足1%。主要因为大部分“第一目击者”缺乏基本的急救技能,无法有效参与早期救治。“我有一份特别紧急的提案。”霍勇介绍,用于院外急救阶段的心肺复苏和除颤(CPR-D)培训体系建设与推广至关重要,因此他建议CPR-D培训体系建设可依托急救中心和胸痛中心,在强化本中心医务人员CPR-D技能掌握的同时,覆盖所辖区域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从而提高我国公民的急救知识普及率,帮助挽救更多的生命。
分级诊疗开路,完善农村慢病筛查与防治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分级诊疗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短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较弱、服务水平不足,是制约分级诊疗制度推进的根源所在。杨杰孚建议构建基于互联网+医联体的分级诊疗体系,即通过政府、医疗机构、技术企业和管理团队的通力协作,以远程诊疗、远程教育和远程药物配送等多方位全面助推分级诊疗,其中在农村地区慢性病筛查与防治方面,尤其需要互联网+医联体的分级诊疗策略,从健康宣教、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落实筛查监测、双向转诊等方面着手,发挥区域医疗协同发展的转诊与协作优势,建立慢性病例网络直报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进一步提高慢性病患者的救治水平,真正做到慢性病的防治一体。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0b935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