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40年 在发展提升中感受幸福

2019-03-09 10:15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195 次

(记者 樊峥 赵望)医疗卫生关乎百姓的身心健康。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赤脚医生”满村跑,到“家庭医生”随喊随到;从看病“老三样”到高科技诊疗设备;从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到分级诊疗、城乡医保,群众在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中有了更多的幸福感。

黄桥镇野屋村卫生服务站站长周兴在安排好卫生室工作后,前往村民何玉芳家随访。前段时间,何玉芳的手臂意外骨折,一直以来都是周兴上门诊治。

周兴选择从事医务工作,源于青少年时期父亲周先礼的教导。周先礼今年75岁,是当地名医,四十多年来,老人见证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变迁。和儿子的“家庭医生”身份不同的是,他是那个时代特有的“赤脚医生”,一个出诊箱,一把听诊器,就是他的全部家当。周先礼说:“当时除了简单的药物之外,还要做到‘一把草一根针’,一把草就是用中草药,一根针就是针灸,给人家去治病,跑千户走万家。”

1985年,国家决定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个名称,凡经过考试、考核达到医生水平的,就能成为乡村医生。跟随父亲学医的周兴经过培训、自学,取得了医师认证,在家里开起了卫生室。周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那个时候条件比较差,诊所没有固定的场所,就设在家里,一间半屋子作为诊所,1995年搬到村里的礼堂;2000年又搬了一次,直到去年搬进了新诊所。”

2016年,我市启动乡村卫生院、卫生室改造提升工程,历时三年完成全市191个村卫生室、14家建制镇卫生院的改造提升,野屋村卫生室就是其中之一。

一次搬迁意味着医疗水平的又一次提升。新的卫生室拥有门诊、药房、治疗室、注射室等11个诊室,经过建设和投入,已经成为全省第一批示范诊所。规范的诊室划分,充足的治疗设备,满足了本村和周边居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作为医疗改革的亲历者,村民袁龙贯告诉记者:“以前的诊所比较陈旧,环境各方面都不太好。现在新建以后,环境也好,生意也不错,医生的水平不错,服务态度也很好。”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经济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滨江镇的经济开发区医院“脱胎”于老过船医院。近年来,随着开发区进一步扩大,陈旧的老过船医院已经难以满足本镇居民、企业员工的就医需求。作为全市14家建制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之一的经济开发区医院,一期投资达4000万元,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达到1万平方。今明两年,医院还计划投资2000万元购置医疗设备。除了满足公共卫生、临床医疗等基本服务,医院还立足经济开发区,将职业病防治、健康体检等项目纳入医疗体系,服务天星、过船、经济开发区人口超过7万。

医疗事业发展,同样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作为我市唯一一家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市人民医院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仅对高层次人才的安家、住房问题给予政策支持,还设立了科研基金,鼓励开展临床基础科研工作和课题研究;定期组织人员到基层卫生院、外地大医院开展双向交流,一些原来看不了的病,做不了的手术,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安心治疗。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市医疗事业前进步伐逐渐加快。2011年到2016年,全市每千人口床位数从3.36张提高到4.01张、执业(助理)医师数从1.32人提高到1.91人,人均期望寿命从78.58岁提高到79.36岁。市人民医院新区分院、新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一批医疗机构建设项目陆续实施。14个乡镇卫生院完成改造和扩建,191所省级标准的村卫生室和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构成便捷高效的农村15分钟健康服务圈。全市共拥有泰州市重点专科15个,硕士以上学历200多人,心脏手术、射频消融术等一大批高难度技术正常开展,医疗服务能力有效增强。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卫生与健康事业加快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公共卫生整体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实施,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幸福感。

本文标题:医疗改革40年 在发展提升中感受幸福 - 行业快讯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0bD5201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