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防治的卫生经济学:花小钱、省大钱
关于癌症的防治攻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此划出了重点。
2019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我国政府2019年工作任务之一。其中,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我国受癌症困扰的家庭以千万计,要实施癌症防治行动,推进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和科研攻关,着力缓解民生的痛点。”
事实上,加强医保对癌症预防筛查的支持力度,引起了多位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李兆申在历年两会中,对消化道癌症的筛查及早诊早治的问题尤为关注。李兆申今年两会的提案为消化道癌的防治攻关带来一套系统化的解决思路。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教授罗永章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一份《关于严格规范防癌体检并尽快纳入医保》的提案,就规范和普及防癌体检的治疗效益比,用数据进行严谨地对比分析。
普及防癌筛查
“从一些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差距。尤其一些基层贫困地区,中国人平均寿命与部分国家相比可能相差十年。为什么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不长?疾病是主要原因。但小病其实并不可怕,主要是恶性肿瘤一类重病、大病,因癌致病、因癌返病的问题,才是根本原因。”李兆申对记者说道。
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恶性肿瘤(癌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中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肺癌、肝癌、胃癌、上消化系统肿瘤及结直肠癌是我国主要的恶性肿瘤致死病种。我国恶性肿瘤负担日益加重,城乡差异较大,地区分布不均衡,癌症防控形势严峻。
李兆申指出,胃癌等消化道癌症在早期完全可以治愈,其最佳的筛查及治疗时间是病变刚刚出现的初期,这段“窗期”虽然时间只有1到2年,却是癌症治疗的“黄金期”,在窗期如能发现早癌并接受正规治疗,不但预后效果好,患者生存质量高,还能为国家节约大笔医疗开支。一旦发展到晚期,患者不仅要做手术,接受放疗化疗,承受巨大的痛苦,治疗结果还往往不尽如人意,家庭社会经济负担极大。
实际上,实现早期的筛查及早诊早治,已经成为医学界公认的癌症防控有效途径。据悉,早在20年前,胃癌高发地区日本和韩国就开展全国性筛查,早期胃癌比例达60%以上,5年生存率提高到70%。若以卫生经济学的治疗效益比评估,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可达70%以上,如果不筛查,早期病人变成晚期,肿瘤的治愈率显著下降。
为了提升患者的早诊率,李兆申近年来深入基层推广消化道肿瘤的早筛早诊早治。在基层工作过程中,李兆申发现,民众在消化道肿瘤方面早诊早治的意识淡薄,成为我国全面开展胃癌筛查的“拦路虎”。
“通过我们在基层的工作情况来看,老百姓还是不知道怎么防治癌症。没有基本的科学知识,也没有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老百姓高盐、肉食为主等一些饮食习惯,不知道体检,都是一些不利于建立防癌健康生活方式的误区。”李兆申说道。
为此,李兆申在今年的提案中特别提议“大专家要做大科普”。“我们现在诊治癌症的大专家、大医生、大科学家还是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基层的社区医生知识面有限。以至于老百姓想知道防癌知识,也没有学习渠道。我今年继续建议‘大专家要做大科普’,希望通过网络、电视、文本等多形态立体的宣传方式,给老百姓全方面做一些科普教育,告诉老百姓如何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早期诊断癌症,更多是希望从源头上预防癌症,让老百姓尽量不患癌症。”
倾斜医保支付
除防癌意识薄弱外,部分贫困人群支付能力不足,往往让他们对体检筛查望而却步。
“当我们在一些地区对适症人群进行消化道癌筛查时,发现推广起来很难。一方面是因为,有些癌症病种在发病早期没有表现,患者往往自以为身体好就不做体检。另一方面是,患者提出来能不能医保报销。患者不太愿意自费做肠镜、胃镜这些体检项目,患者会觉得自己身体好好的,就没必要花钱体检。”李兆申无奈地说道。
据罗永章介绍,中国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最后三个月的平均医疗花费大约是16955美元,约是中国家庭年均收入的两倍。而防癌体检年人均费用约100美元,癌前病变或早期患者人均治疗费用仅3221美元,不到癌症现患患者年人均支出的三分之一。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10b012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