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钢轨“女医生” 每天“走”30公里给轨道“看

2019-03-10 21:48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62 次

轨道延展,能承载列车,安全将你送达目的地,是因为背后有一群钢轨"女医生",每天给钢轨"看诊",确保它们运行安全。3 月6 日,记者来到南京桥工段检查监控车间,见到了这群钢轨"女医生"。在三八妇女节来临前夕,她们比平时更忙,要站好春运里的最后一班岗。

轨道延展,能承载列车,安全将你送达目的地,是因为背后有一群钢轨"女医生",每天给钢轨"看诊",确保它们运行安全。3 月6 日,记者来到南京桥工段检查监控车间,见到了这群钢轨"女医生"。在三八妇女节来临前夕,她们比平时更忙,要站好春运里的最后一班岗。

现场探伤传回的数据,要24 小时内出分析结果

每天,给轨道做检查的就是钢轨探伤工。据南京桥工段检查监控车间主任刘国臣介绍,探伤工对钢轨进行检查是钢轨防断的第一道防线。但是由于天气等原因,探伤工难免会出现"漏检"的情况,一旦漏检的地方恰巧存在伤损,那后果便不堪设想。"轻则导致设备故障,重则会导致列车颠覆。"

90后钢轨“女医生” 每天“走”30公里给轨道“看

△钢轨"女医生"们在回放工作室查看钢轨B 超影像图寻找伤痕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铁路人构建了防断的第二道防线。在南京桥工段检查监控车间,有6 名女探伤工。她们大都是90 后大学生,平均年龄25 岁。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是练就了火眼金睛,被工友们称为钢轨"女医生"。每天,现场探伤工会及时将数据传到后方,由她们负责数据回放,盯着电脑屏幕上错综复杂的波动,那是探伤数据的图谱,也是铁路钢轨的心跳。而她们要做的就是通过钢轨波形图谱,来检查、判断这条线路是不是生病了、病症在哪里,病到了什么程度。她们的工作就像"大海捞针",核对所有的探伤数据,并从这些数据中找到极少的可能被漏检的伤损,确保防断万无一失。如果说探伤工是给钢轨体检的"医生",那么探伤数据回放工区就是钢轨防断的"专家门诊"。

90后钢轨“女医生” 每天“走”30公里给轨道“看

刘国臣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从现场探伤开始,传回的数据要在24 小时内出分析结果。这群"女医生"的工作节奏也是挺紧张的。

每天用眼睛"走" 30 公里,给钢轨"看诊"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京沪高铁、宁杭高铁、沪汉蓉高铁、宁芜线、宁安客专等多条铁路线,在南京桥工段管辖范围内全长1222.8 公里,都由这群钢轨"女医生"负责数据回放。刘国臣介绍说,其中,高铁线路长288.1 公里,剩余的是普速线路。不同线路探伤周期是不一样的。比如:高铁正线分三组探伤,一是大型仪器探伤,每年会探伤12 遍;二是人工探伤,每年会进行一遍;三是数据回放探伤,也是每年进行一次。普速列车由于是客货车混跑,每隔90 天就要探伤一次。刘国臣介绍称,因为有些货车是重载的,减震能力低,对钢轨的损伤会大一些。

90后钢轨“女医生” 每天“走”30公里给轨道“看

每天,这群钢轨"女医生"平均每人要用眼睛"走" 30 公里的线路。回放画面一分钟大约跳动150 次。这样的画面盯着10 分钟眼睛就会感觉不适。为此,她们自己专门配了眼药水,但这也只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眼睛疲劳,一天工作下来,眼睛难免会酸涩。1995 年出生的金洁是钢轨"女医生"之一,她称,有时候眼睛累了,会做做眼保健操。闲暇之余,他们很少刷剧看视频。金洁说:"我们要保持好视力,用在工作上。"

"专家门诊"有绝活儿,每年查出"漏检" 7 到10 次

刘国臣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每年,人工现场探伤会发现钢轨有重伤120 到130 处,轻伤大约400 处。而这群钢轨"女医生"坐诊的"专家门诊",每年通过后来数据分析,探伤7 到10 处,守住了钢轨的第二道防线。

90后钢轨“女医生” 每天“走”30公里给轨道“看

△钢轨"女医生"在模拟训练场实操钢轨探伤机

既然是"专家门诊",那就必须有一两手绝活。据悉,去年10 月19 日,金洁在回放现场工区前一天的数据,突然发现在螺孔波形图上方存在一个小黑点,并且也没有正常打标记。金洁立即向探伤工区求证,但工区职工回复说,"那么小的一个点,应该是杂波吧。"在现场数据在回放过程中,经常也有类似的杂波波形干扰视图,但那一天的额外波形,无论是位置,还是地点,都有那么一点特殊。一个"点"怎么也让金洁放心不下,经过认真研究,现场复核,果然发现,该处钢轨存在上斜螺孔裂纹,工区工长立即判了重伤,经过及时处理,避免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90后钢轨“女医生” 每天“走”30公里给轨道“看

△上铁南京桥工段损伤钢轨展示

本文标题:90后钢轨“女医生” 每天“走”30公里给轨道“看 - 健康新闻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10c4R019.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