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京津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悄然破题

2019-03-11 06:11来源:网络整理 阅读 : 93 次

  资料图:2018年8月20日,连接京津冀地区的首都地区环线高速公路(G95)最后一段——通州至大兴段通车。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两会综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京津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悄然破题

  中新社北京3月9日电 (记者 杨程晨)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第五个年头,各项任务清单正在逐步推进。“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今年再度出现于政府工作报告中,这项任务被视为“牵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

  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主席吉林的话说,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工作坚定有序,已取得了阶段性成绩。

  2018年,北京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减少16.5万人,在2017年同比减少2.2万人的基础上保持负增长。近年,北京修订实施新增产业禁限目录;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2380多家,北京动物园和大红门地区的批发市场全部疏解完毕;部分高校的中心城外新校区转移超过3万人。今年1月,北京市“四套班子”和一些部门正式迁入城市副中心。

  对于北京来说,“瘦身”是减量;对京津冀地区而言,疏解是优化。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袁桐利认为,协同发展给河北带来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改革创新的新变化以及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的新进展。近年“轨道上的京津冀”“环北京一小时通勤圈”加速形成,京津14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河北。

  过去五年,北京累计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约780亿元人民币,中关村企业设立分支机构达7400多家,北京企业投资认缴出资额超过7000亿元。

  协同发展为京津冀迎来成为北方经济增长极的重大机遇。但须承认,公共服务水平差异明显是阻碍发展的一大痛点,三地全方位对接之路任重道远。

  全国两会期间,吉林对中新社记者表示,推进区域内基本公共服务共享共建事关重大,将对下一步深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快京津冀公共资源的一体化,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让“北京吃不下、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到”的情况发生改变。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庆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太利说,北京发达的教育、医疗资源可向津冀两地辐射,天津的制造业可为域内提供就业机会,河北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协同发展弥补各自短板,三地应加强顶层设计,站在同一高度实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让三地民众有获得感。

  2018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批复,明确要求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省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建设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今年2月项目推介洽谈会上,两地达成意向投资约300亿元,涉及公共服务等多个领域。

  “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廊坊北三县和北京存在较大差距。”住冀全国政协委员孟宪明具体指出,与通州相比,北三县的道路交通等级和密度都明显不足,优质教育、医疗资源的缺乏影响对高端人才、产业的吸附力。此外,在社会保险接续、医疗保险异地结算、公积金异地互贷等领域,京冀两地还存在屏障。

  从诞生起,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便强调“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九三学社中央今年在有关提案中建议,开展公共服务政策相关研究,尽快出台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统筹区域内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资源,推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说,社会保障共建共享有利于缩小三地在资源上的差距,让民众享受到更多“协同红利”。建议加大中央财政支出对河北的一般转移支付力度,提升中央对雄安新区社会保障领域的事权支出,扩大京津对河北的横向补偿范围,实现医疗卫生优质资源共享。

  在全国政协常委张连起看来,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公共服务区域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他建议,打破地区之间数据、信息的壁垒,完成社保、医保、公积金等账户一体化管理,逐渐将应用部门扩展到相对复杂的涉企领域。

  一路走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历史性工程正进入关键阶段。涉及一亿人口的民生红利能否不断释放,且待公共服务共享共建悄然破题。(完)

本文标题: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京津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悄然破题 - 减肥健身
本文地址:http://www.fm120.net/content/201903/0311104612019.html

相关文章